盧勝友
摘 要 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情感誘因,能喚起學生的內心感悟,啟迪學生的靈性,有效促進學生興趣、習慣、審美觀、個性心理品質,向健康、和諧的高層次方面發展。為此,本文擬就形成閱讀習慣,提高文學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增強審美能力;培養高尚人品,鑄造健全人格等三方面談談情感滲透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情感滲透 人文精神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是一門非常特殊的課程,它不僅應教給學生課本知識,還更應借助語文的文學性給學生更多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應試教育中,我們往往比較注意理解力、記憶力、判斷力等智力因素,而習慣、意志、審美觀等人文因素,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這些因素在促進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發展、鑄造他們健全人格、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方面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蘇霍姆林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里,學校里學習的許多東西,會隨時間流逝而被遺忘,但是人的感情所接觸過的文化財富,會在我們的心靈里留下痕跡。”現代教學論同樣認為,情感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面就三個方面來談談情感滲透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1形成閱讀習慣,提高文學素養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屬于人的個性傾向性,諺云“習慣成自然”。勤于讀書、樂于讀書的習慣一旦養成,便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一種穩定的傾向和需要。學生無需教師指點,就能迅速、準確地洞悉作品內容,領悟作品的精妙所在。
閱讀習慣的養成要靠教師發揮情感的作用,積極的引導。情感是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梁和紐帶,只有融入讀者自己的情感體驗、生活經驗和想象,才能進入作者的個性領域,把握作者的切身感悟和特殊的思維方式。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必須做到自己的情感與教材的情感溝通交流,并仔細推敲情感觸動的最深之處,找出其使人動情的原因,給學生情感的再創造提供條件,進而讓學生體會“閱讀他人頭腦”的本領。并且,我們要從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興趣出發,逐步培養學生的廣泛興趣,拓展興趣點,加寬興趣面,讓學生的閱讀置于一個興味盎然的氣氛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一個人對某人某事有了興趣,能發掘出他的最大潛能,同樣,對閱讀有了興趣、成了習慣,也會發揮出他的主觀能動性來。只要遇到好的作品,他定會主動記憶,主動積累,主動運用。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文學形象均有接觸,廣泛涉獵,博聞強記,耳濡目染,這樣眼界開闊了,知識廣博了,信息儲備也豐富了,自然,聽說能力、寫作能力會有所提高,以至達到出口成章,涉筆成趣。
我們愛好文學,我們愿意為它占用生命的一部分,并不一定因為我們的工作需要,前途需要,只是因為習慣,因為興趣,因為出于對文學的渴求。所以我們讓學生去讀李白、杜甫,讀“三國”、“紅樓”,讓年輕學子的心靈久經文學情感的浸潤和藝術營養的澆灌,在樂于讀書中增強語感,培植悟性,體味文章精妙旨趣,使他們具備更多的文學素養,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2培養審美情趣,增強審美能力
崇尚美是人的天性,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喚起學生愛美的天性應當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現在,升學和就業的壓力使美育幾乎沒有立錐之地,導致中學生智力結構與情感結構極不協調。因而語文教學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還應當使學生受到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等。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我們讀古文,領悟孟文的浩蕩,莊文的奇詭,韓文的俊俏,在他們說理論證的風格氣勢中,感受到一種酣暢淋漓的自由節奏,得到一種審美情感體驗與享受。我們讀今文,同樣可以感受茅盾的細致入微,老舍的流暢詼諧,冰心的清新明媚……
“情”是文章的核心和靈魂,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寫遒“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他不僅闡釋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要貫穿于作品中個,而且還悟出了情感在審美欣賞中的顯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情感因素的激發,創造一種情感氣氛,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變“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我在上《故都的秋》時,為了渲染悲涼的氛圍,特意找來一盤用排簫演奏的名為《秋夢》的音樂磁帶。在上課時,伴隨著低沉的樂曲,我朗讀的聲音舒緩、沉靜、無奈,把郁達夫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里,那種深遠的憂慮,那種孤獨的冷落,及滲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悲涼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學生被朗讀深深感染,均沉浸在深遠的秋意當中,臉上洋溢著欣賞后的滿足感,學生的情緒大大調動起來,在提問的時候,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并且讀得抑揚頓挫,情真意切,仿佛和作者一道飽嘗了故都的秋味。
我們通過情感教學,為的是教會學生感知美、鑒賞美,有了賞美興趣,便會形成更高層次的審美品味、審美能力和審美觀。
3培養高尚人品,鑄造健全人格
中學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于思想情感和陶冶”。這就是要在教學中,將課文作者的人格氣質、胸襟境界及種種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潛移默化中積淀在學生深層心理上,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和啟迪,堅定樂觀向上的信念。
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實際上是人類精神、道德、睿智、理念的反映,中學語文課本中選用了不少中外文學史上的名篇佳作,他們之所以代代傳誦,常讀常新,就是因為筆墨中煥發著人格、人性的光輝,飽蘸著作者自己的濃烈的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這為“通過情感教育實現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的范本。
《岳陽樓記》是一篇思想性、藝術性都很強的優秀散文,教學這類文章,教師在備課中一定要先深刻地體驗,把握住課文的感情基調。教授時,用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語言把抽象的文字變得淺顯流暢而自然、直觀地再現文章的思想感情,迅速喚起學生的內心視象,使他們于不知不覺中產生情感沖動,對作品中展示的“八百里洞庭”的壯美圖景心馳神往。以至進入角色,達到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這樣學生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還能啟動他們的靈性,感悟到作者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豪情和強烈的責任感。
針對現在學生學習壓力大、心理脆弱、信心不足的狀況,我們要善于抓住課文中啟迪人、激勵人的因素去開導他們,使他們堅定樂觀向上的信念。如利用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強調“志”、“物”、“力”的關系,讓那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認識到只要盡自已的“志”與“力”,就應該踏實坦然,無怨無悔,而不必過分責備自己,自卑消沉。心理學表明,過于沉重的思想壓力反而會妨礙個人聰明才智的發揮,“欲速則不達”,而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則是成就學業事業的精神動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離不開情感的滲透,教師要充分發摔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投入自己的情感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的愛好,養成閱讀習慣,提高文化素養,樹立高品位的審美觀,鑄造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樂嗚.試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C].黃珉珉.社全國優秀教育心理學科研論文集.北京:人民中國出版,1992.
[2] 將審美素質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中[C].石以,魏翔宇.教育教學論文選.四川: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