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雯+仇珂
【摘要】德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帶領著德國經濟高歌猛進,與此相對比,近段時間,我國中小企業中“死亡稅率”的提出暴露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許多問題,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岌岌可危。本文通過對比中德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措施,尋找我國目前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措施中的問題,借鑒德國成功經驗并結合實際,簡單提出幾條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環境 財稅政策 人才培養
隨著李煒光提出的“死亡稅率”之后許多企業家紛紛站出來抱怨當前我國企業過重,發展環境惡劣,根據阿里巴巴中小企業商學院在2017年發布的《中小企業生存現狀與發展策略》報告。54%中小企業持“樂觀態度”,34%持“不確定態度(不好也不壞)”,12%持“悲觀態度”,這表明46%的中小企業對未來信心不足。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這讓我們不得不開始重新認真審視我國企業發展狀況。反觀德國,在德國的中小企業中有1307家所經營的產品至少是世界排名第三或者是大洲第一。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德國中小企業協會(MVMW)針對2800家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德國中小企業經營情況總體較好,95%的受訪者對目前的經營狀況表示滿意,62%認為2017年企業業績仍會持續上揚。
一、目前我國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措施
截止到2015年末,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超過2000萬家,占企業總數99.7%,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成為了我國的主要就業場所。此外,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也為我國的稅收收入作出巨大貢獻。因此,在經濟新常態的實際情況下,科學的財稅扶持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財政方面
建立中小企業專項發展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總規模將達到600億元的,其中,150億有中央財政出資,用以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說:“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是從政府角度來鼓勵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特別是對目前政府主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非常重要作用,政府主導的種子基金會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來。”
第一,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政府通過從中小企業專項發展基金劃分一部分資金來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機構,逐漸建立補償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貸款擔保損失制度。例如,2017年浙江各區市將成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各縣(市、區)將至少成立一家注冊資金不少于1億元的國有控股或參股的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度,上海市有2211個小微創業項目獲得創業貸款,資金總額達到4.56億元,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
第二,加大政府采購中中小企業比例。在《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辦法》的通知中,明確規定:負有編制部門預算職責的各部門(以下簡稱各部門),應當加強政府采購計劃的編制工作,制定向中小企業采購的具體方案,統籌確定本部門(含所屬各單位,下同)面向中小企業采購的項目。在滿足機構自身運轉和提供公共服務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應當預留本部門年度政府采購項目預算總額的30%以上,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其中,預留給小型和微型企業的比例不低于60%。同時,自2012年2月9日之后,安徽省內但凡政府采購預算不滿100萬元的政府采購項目(暫不包括電梯、車輛、醫療設備采購項目),都將優先采購中小企業的貨物、工程或服務,并且,在政府采購活動中,中型企業產品的價格將獲得3%~5%的扣除優惠,小型和微型企業產品則擁有6%~10%的價格扣除優惠等。
(二)稅收方面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也根據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推出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在企業所得稅方面,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將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符合這一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減半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并按20%優惠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并且,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將科技型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在增值稅方面,取消13%的這一檔稅率,將原13%稅率產品下調為11%
二、德國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措施
德國非常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將中小企業視作“市場經濟的核心、促進增長與就業的引擎”。目前在德國,對企業的幫扶鼓勵措施大多不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而是較多通過其他途徑,比如:
(一)政府建立專項基金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德國為中小企業建立的財政專項基金最大的特點是,它并不是政府直接將基金里的資金投到企業中去,而是通過補貼金融機構來為中小企業創建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例如,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對于滿足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可直接給予一定數額的資金促進其創新發展。同時,提供貸款給中小企業的銀行還可獲得復興信貸銀行2~3%的利息補貼。而且還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其承保損失最高可達60%。
(二)建立中小企業信息情報中心
信息的無法及時發布、獲取以及信息無法及時更新都是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問題。一定規模的信息交流平臺,不僅可以使得企業產品信息傳播的更加廣闊,也使得企業間可以更好的進行技術交流,實現共同進步。中小企業增長、德國業者指南、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網站等都是德國政府為促進中小企業信息交流建立的網站,除了這些線上的平臺。德國政府每年撥專款約7000萬馬克來補貼中小企業參加國內外各種展會,拓寬中小企業市場。
(三)建立“雙軌制”技術培訓制度
“雙軌制”技術培訓,就是強制要求無論是企業管理人員,還是技術工人,甚至是社會青年人員,均要通過2到3年的培訓期,方可從事該項專業技術工作,培訓主要分為理論學習和企業崗位培訓兩個部分。通過“雙軌制”技術培訓制度,德國的中小企業人員素質有了有力的保證,為其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源泉。endprint
(四)建立相關的機構組織帶動中小企業發展
政府及一些相關部門、組織、金融機構會設立一些專門負責中小企業的機構。同時,在國外也設有專門負責中小企業的分支機構。這些機構會幫助德國中小企業在國外提供信息和宣傳材料,協助中小企業及時足額獲得貸款,為國際技術轉讓提供低息貸款等。
三、目前我國對中小企業財稅扶持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一)沒有真正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由于中小企業自身融資力量薄弱、融資模式有限以及市場體制不完善等問題,我國中小企業擴大規模與持續發展依舊面臨著融資難問題。現如今中小企業處于的企業發展的萌芽階段尚不能夠自給自足,因此離不開金融機構資金和服務的支持,而中小企業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使得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缺乏對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重視,甚至存在惜貸等問題,而這也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速度甚至形成惡性循環。雖然我國目前出臺了建立補償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貸款擔保損失制度等措施,緩解了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發揮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是,與量大需多的中小企業的巨大資金需求相比,依然是“僧多粥少”。
(二)繁多的優惠措施降低企業稅收遵從度
目前,我國對于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措施體系較為散亂,政出多門,不僅制定者有多個部門和政府,而且不同的制定者出臺的各種法律法規還存在不同的法律效力。這就導致了整個體系的混亂,容易稅收優惠內部間的沖突、重復。并且由于稅收優惠政策的高變動率,透明度差,稅收法律執行不規范,企業就很容易利用稅法漏洞進行偷稅漏稅,導致稅款流失。
(三)過多過細的優惠措施增加了稅務局的征收成本
由于稅收優惠的散亂,以及優惠條件較為精細,使得稅務機關在實際操作中無形增加了大量核定、計算的工作,進而增加了整個納稅成本。
(四)流于表面,僅僅授之以魚
相對比德國而言,德國政府更多的是為本國中小企業建立一個融資容易,交流便利的良好發展環境。并且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也為德國中小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源泉。而我國對于中小企業的優惠大多局限在淺層面的直接降低企業應納稅額方面,流于表面,并沒有從根源上增加企業發展潛力,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缺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僅僅是授之以魚,而不是授之以漁。
四、對于我國中小企業財稅扶持政策的建議
(一)將稅收優惠更多的從企業所得稅轉移到增值稅上
有學者研究表明,在通過對稅收優惠與中小企業成長能力進行實證分析后得出:同等增值稅優惠額下,企業所享受的所得稅優惠額每增加1個單位,企業成長能力隨之提高0.204個單位;同等所得稅優惠額下,企業所享受的增值稅優惠額每增加1個單位,企業成長能力隨之提高0.404個單位。因此,將稅收優惠更多的從企業所得稅轉移到增值稅上不僅有利于企業發展,也穩定了政府財政收入。
(二)加大人才的培養
人才的不夠重視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很多情況下,中小企業為了降低企業人工成本以犧牲優秀人才的引進而選擇報酬相對較低的員工,同時,由于中小企業落后的管理機制和松散的監督制度也阻礙著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德國“雙軌制”人才培養制度的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大人才培養。首先是要與國家教育部、勞動部等部門聯合,轉變社會觀念,提高對技術的重視,加大對職業技術學校的重視,提供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水平,讓有需要的人員能在里面真正學到知識;其次是企業以及政府可以適當提高對優秀技術人才補貼,以獎勵的措施來推動員工不斷提高自身技術;
(三)加強對企業發展配套措施的完善
目前我國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大多停留在通過減稅等措施來直接增加企業利潤,或者通過財政撥款等方式,直接給予企業資金支持。而中小企業想要真正更長遠的發展下去,必須依靠在一個完善的市場環境下。這個環境中需要有可充足、穩定的提供給中小企業貸款的融資機構;有及時、廣泛的交流平臺;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體制。這些看來,我國對改善中小企業財稅扶持政策之路還任重而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