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頻律
摘要:隨著我國公共管理事業的不斷完善和對教育事業投入的加大,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也實現了不斷改革和發展,然而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局面。高校不斷擴大規模,但同時也面臨資金緊缺的局面。預算管理作為高校資金管理的重要部分,建立和完善高校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對于完善高校的資金管理和高校規模擴大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對高校預算績效管理進行概述,立足于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現狀,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針對性地對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提出相關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自國家政府大力提倡并落實高校教育擴招政策,我國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膨脹,各大高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高校招生數量也不斷提升。但是由于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高校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教育經費也經常處于緊缺的局面。為了緩解這一局面,國家對于高校的投入不斷擴大,2010年5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路線綱要,綱要提出要繼續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國家對于教育的投入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增大教育投入緩解高等教育經費緊缺。國家政府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公共管理事業資金使用規范,表明國家政府對于高校資金使用過程中預算績效評價的重視。高校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對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和國民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一、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
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是指高校以績效評價為核心,對預算管理的全部過程中的資金使用進行考核評價,從而全面、客觀、準確地掌握高校資金使用情況和資金使用效率情況,優化高校資源配置和資源使用效率。構建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首先是可以提高高校資源配置效率,緩解資金、資源緊張的局面,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預算績效評價指標能夠幫助高校在擴大規模過程中資金使用的各方面有一定的指標控制,有效避免一些資金的不必要浪費,提高高校資源的使用效率,將資金運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促進高校規模的擴大;其次,構建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能夠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促進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根據可靠數據,我國2005年已經基本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2011年的碩博士招生為49.46萬和6.56萬,2015年全國大陸人口中具有大學教育程度人口達到17093萬人,這些都與高校規模的擴大有很大的關系。完善的預算績效指標評價體系能夠促進高校規模的擴大,高校的招生人數也會擴大,國民的受教育面和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擴大,這將會促進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最后,完善的高校績效指標體系構建還有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高校規模擴大了,國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高校人才也會不斷涌出,會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提高國民生產總值。
二、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確定原則
(一)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結合原則
高校在建立預算績效評價指標時從全體型和系統性出發,建立全面總體的評價指標,保證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全過程都能包括在內。但同時也要分清評價指標的主次,對于指標的建立要有側重點,把握好預算績效評價的控制程度。高校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建立要遵循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結合的原則,盡量多層次多角度的對高校的預算工作做出評價。
(二)科學性原則
高校必須要根據科學的理論知識,對國家相關政策進行解讀分析,根據高校的自身情況,建立科學有效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指標建立的代表性、指標的計算方法、指標的范圍等等都要有科學的依據。
(三)可比性原則
高校建立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既要對預算管理過程中的各項工作有統一的評價指標,各項工作之間的評價指標也要有可比性,這樣才能優化各項工作,激發高校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四)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原則
高校的預算績效考評的內容較多,各項指標的考核有的需要通過定量數據來評價,有的考核就需要定性來評價,因此在建立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時,要堅持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原則,更加全面準確真實的反映高校預算工作的整體情況。
(五)動態適應性原則
目前高校的內外部環境還在不斷變化,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要具有動態的適應性,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相關政策的變動。
三、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建立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指標
根據預算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原則,建立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總體指標。主要分為高校財務預算指標、高校業務預算指標、社會預算績效指標。根據高校各自的實際情況,對這三種總體預算績效評價指標所占的比例進行實際的分配,再根據這三項指標的總體評價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將評價結果進行分級,從而反映預算績效評價的總體情況。
(二)財務預算績效評價指標構建
高校的財務預算績效評價可以通過高校財務管理工作中的財務整體情況、財務預算、經費支出情況、償債能力等幾個主要指標進行考核評價。財務預算主要有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財務預算編制主要是看高校財務預算編制是否符合高校的實際發展情況,財務執行情況主要是看高校的實際工作路線是否與預算編制相契合;財務情況指標包括財務制度的制定是否具有科學有效性,對財務制度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經費支出包括人事支出、公用支出和教育支出,經費指標的評價主要是看這些經費的支出是否得到了預期的效果,資金的預算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使用;償債能力指標主要是看高校在負債等情況和風險應對方面的能力。將這些指標根據高校的具體情況作出評分,將這些評分進行總體評價分級,反映高校財務預算指標。
(三)高校業務預算指標
高校的業務預算情況可以通過教學情況、學生工作情況和科研工作情況反映。因此,相應的就會出現教學指標、學生工作指標和科研工作指標。教學情況可以通過師資力量、重點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以及學生升學率或者工作率幾個指標來反映,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教學情況進行分級;學生工作情況可以通過學風建設、學生學位證獲得率、學生相關證書獲得率和新生錄取質量幾個指標來反映;科研情況就可以通過科研規劃、科研成果、學術成果和學術資源指標來反映。通過對教學情況、學生工作情況和科研情況的各項具體指標的評價,高校的業務預算績效總體情況進行考核。
(四)社會預算指標
社會預算指標主要由畢業生就業率指標、參與地區經濟建設指標、學校社會公信度指標以及學校的社會效益指標組成。畢業生就業率是反映高校辦學效率和社會風險能力的指標,參與地區建設指標是反映學校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做出的貢獻,學校公信度指標主要是反映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學校效益指標是反映學校在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中的貢獻。社會預算指標的考核需要高校和相關部門或者全社會的合作才能完成,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不同階層,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一些指標進行總結,進而運用一定的統計方法對社會預算績效進行考核。
四、結束語
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不僅對于高校的資金管理和規模擴大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程度和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科學合理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有具體的實施體系和相關機構,國家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法規政策加強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高校也應當聯合相關教育部門對預算績效評價進行完善,以更全面地推動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構建。
參考文獻:
[1]黃錦.初探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5).
[2]彭秋蓬,楊運東.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機制構建[J].財會月刊,2016(16).
[3]龔卓.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04).
(作者單位:昆明醫科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