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冰++吳厚明
摘 要:微課是微型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處理好微課教學與探究實驗教學的關系;依托課程標準開發微課資源,處理好課內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的關系,可使得抽象的知識變得情境化,又有針對性、適用性,能很好地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關鍵詞:微課;實驗教學;自主學習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小學生基礎性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的責任。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運用合適的方法(如在線學習、專題研討、微課、資料查詢等)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為教學服務。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借助智能終端讓學生自由選擇,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很好地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教師在課內利用微課教學能將低效課堂轉變為高效課堂,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微課能大大減輕教師的輔導量,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下面把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一些小小收獲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處理好微課教學與探究實驗教學的關系
小學科學課程的知識目標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每一個領域都有一些抽象的、學生難以直接感知的教學內容,例如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中的太陽系、銀河系、地質地貌等知識;物質科學領域中的能量的轉換;生命科學領域中的生命的進化過程、微生物的相關知識;貫穿整個科學教學的科技史等方面的內容。對于這部分的內容,要求學生采用閱讀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的學習方法來完成,這給教師的課前準備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閱讀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文獻資料,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高,學習的效果也不好。采用微課的形式,教學的效果會好很多。例如,在教學《太陽與太陽系》這部分知識時,我采用自制動畫、在網絡中搜集視頻資源進行拼剪等方法把教學內容制作成微視頻,輔以學習任務單和進階練習,學生借助學校的計算機教室開展自主學習。微課視頻讓枯燥的文字資源變得情境化、動態化,自主的學習方式又能很好地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需要,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學習的習慣也得到了一定的培養。
然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不能以微課來替代探究式實驗教學。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十分重要的,其地位是不能替代的。學生能夠用探究式實驗來完成的科學知識,我們不能利用任何多媒體手段去替代。在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的今天,很多老師把一些科學實驗制作成視頻資源,然后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觀看視頻來替代動手操作的方法。這是與科學課程標準和教育教學目標相違背的。
二、依托課程標準開發微課資源,處理好課內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的關系
課程標準強調做中學和學中思,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和想象力。科學課的教學不單純是傳授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的思維,那么我們在開發微課資源的時候,一定要對課內教學資源和課外自主學習資源進行區分。用于課內教學的微課資源,要特別注重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性,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盡可能少或者不出現在微課資源中直接給出結論的現象,如果在微課資源中直接給出結論的話會固化學生的思維,學生也只是從以前的看書記憶的形式轉變成看視頻記憶的形式,而不從根本上解決學中思的問題。用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和復習提升的一些微課資源,應該具有綜合性、條理性。例如,在教學“電磁鐵的磁極”這一內容的時候,學生由于對電流沒有直觀的感知,在進行實驗設計的時候很難想到電流方向這一變量。我把電磁鐵的工作原理做成一個微課視頻,在視頻中把“電流從電池正極出發通過螺旋線圈流向電池負極”這一過程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在觀看了電磁鐵工作原理的微視頻之后,對電流就有了一個較直觀的感知,在進行實驗設計的時候就會去思考“電磁鐵的磁極變化是否與電流方向有關”,這樣的教學設計讓抽象的電流變得直觀,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又有一定的啟發性。在學生課堂學習完成之后,我把有關電磁鐵的知識內容進行整理、歸類制作成微課視頻,利用微信平臺、QQ群平臺發布給學生家長,學生在課外的時候就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復習和更深入的探究。
以上只是個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余勝泉.微課雖小,應五臟俱全[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
[2]孫小蒙,葛元骎,葉大鵬.微課建設與學生發展的問題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4(24).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