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路
[摘要]文章認為目前在我國校園暴力事件中,基于施暴方往往是未成年人居多,因而對校園暴力的處理大多數以批評教育、民事賠償為主,這種蜻蜓點水式的處理方式不僅未能遏制校園欺凌行為,而且讓眾多家長未對此引起重視。2017年兩高工作報告中,“校園暴力”被再次提出,切實維護校園安全,推進平安校園建設也進一步成為全國人大的調研重點。
[關鍵詞]校園暴力;現狀;分析
校園暴力是個全世界范圍內的社會性的問題。校園暴力通常發生在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對個人今后成長和性格養成將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和心理陰影。2017年兩高工作報告中,“校園暴力”被再次提出,切實維護校園安全,推進平安校園建設也進一步成為全國人大的調研重點。而目前在我國,基于施暴方往往是未成年人居多,因而對校園暴力的處理大多數以批評教育、民事賠償為主,這種蜻蜓點水式的處理方式不僅未能遏制校園欺凌行為,而且導致眾多家長對此并未引起重視。而近年來媒體報道的美國一起中國小留學生綁架、折磨同學可能被判處終身監禁的事件,一方面暴露了目前校園暴力的嚴重性,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國在治理校園暴力上和國外的差距。
一、校園暴力的概念及其周延的界定
司法實踐中應當將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區分開來,挪威學者Olwues將其定義為受害者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有意地、反復地、持續地施以負面行為,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或不適應。校園欺凌通常在國內被稱作校園霸凌、欺負、欺凌等,它是指以學校為背景,在學校發生并且發生在學生間的一種欺凌行為。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暴力提出的定義,即:故意使用武力,對自己、他人或者對團體、社區進行威脅或采取實際行動,造成或有較高的可能會造成他人身體的、精神的傷害、死亡,發展為破壞或搶奪的行為。針對校園內常見的暴力行為,教育界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校園暴力。而國內學術界對校園暴力并無統一界定,有人認為與在校師生直接相關的暴力行為就是校園暴力,而有人則認為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校園及其周延地區的,以口頭、物體或身體任何部位為目標而發出的侵犯他人人身權利和財產的攻擊性行為。值得注意的是,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構成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校園暴力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校園欺凌則是校園暴力范疇內的一種特別的暴力形式。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一件侵害事件的定性是屬于校園暴力還是校園欺凌,不但需要對二者的基本定義和界限進行分析和明確,而且應當結合具體的事件中涉及的主體身份、事件起因、實施形式、行為結果等進行區分。
挪威卑爾根大學心理學家Dan.Olweus(歐維斯)在其著作中指出校園欺凌的卷入者并不只是欺凌者與被欺凌者,提出校園欺凌圈的概念,而校園暴力也同樣能夠根據不同人對正在發生的校園暴力做出的反應(行為和態度)的差異來區分為:施暴者、跟隨施暴者、顯性幫助者、隱性支持者、冷漠圍觀者五類,施暴者是指直接實施暴力行為的學生、老師或是社會性人員,其施暴的形式大概可分為身體施虐、財產搶占、言語網絡攻擊等形式,而跟隨施暴者則是指參與施暴,對暴力行為表示出積極態度的人員。顯性幫助者則是指對校園暴力持反感態度并且直接施以援手做出實際行動的學生或其他人員,而隱性支持者則是指對校園暴力表示支持但并不外露其態度的人員。冷漠圍觀者則是指抱著好奇與事不關己心態湊熱鬧的人員。校園暴力的防治不僅要加強對直接施暴者的預防和懲戒,對校園暴力圈內其他類學生也應當引起重視,密切關注各類人員在相關暴力事件的發展和作用。相比較于直接施暴方,他們在行為和心態上均屬于比較特殊的角色,對校園暴力事件起到不同程度的推進或是阻礙作用。
二、國內校園暴力的發生現狀及原因
2016年6月江西永新縣發生一起多人圍毆女生事件,視頻顯示多名初中女生對另一下跪的女孩連扇耳光并不時用腳踹其身體,涉事女生年齡在12至16歲之間;福建東泰初三男生被同學欺凌4年,后遭圍毆脾被切除;2016年11月,淮安13歲女孩被同學逼迫吞下鐵釘,導致胃壁穿孔……從上述被媒體曝光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些學生的諸多行為已經遠遠超出公眾對正在成長的青少年行為的習慣認知。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某些行為已經涉嫌違法,有的甚至已經構成犯罪。據數據調查,全國大約有15%的中小學生正面臨校園暴力的威脅,其中約80%的城市學生的暴力行為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攻擊性,同時,以棍、刀等為工具的攻擊行為不斷出現。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亦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校園暴力的發生和持續愈加隱蔽,并有愈演愈烈之勢。學校學生雙方發生矛盾糾紛后,受害方基于“面子”而并不愿意向校方或是家長請求幫助或是對學校、老師的管理能力的不信任,大多數學生主張用自己的方法在私下秘密解決,“以暴制暴”的情緒和思想甚濃。其次,校園暴力的主體低齡化現象愈加明顯。一般而言,存在于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一般發生在全日制教學的高年級階段,但現在初中階段和小學高年級階段也時有發生。受大眾傳媒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未成年人極易參與和故意實施尋釁滋事、聚眾斗毆、搶劫等不計后果的暴力性犯罪。最后,校園暴力逐漸呈現出群體性。青少年處于成長發育的階段,出于心理上對暴力的懼怕和刺激感,他們通常憑借人多勢眾的氣勢來發出挑釁,在暴力事件導線被點燃后,群體中的其他人便會蜂擁而上,共同實施暴力行為。
校園暴力與一定時期的經濟、文化、法律規制等有一定的關系。在我國,有人認為產生校園暴力的原因在于家庭結構或功能不健全、學校教師管教失當、接受大眾傳媒負面影響、青少年不能有效控制不良情緒、結交不良同伴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有人則將其歸因于遺傳因素、物質補給、家庭背景、個人性格、性別五個因素所致。本文將校園暴力的產生原因歸因為以下幾點:
(一)家庭因素
美國心理學教授戴安娜·鮑姆林德化將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和冷漠型。而在放任型教養和冷漠型教養下成長的孩子大多數屬于校園暴力的參與人員。在放任型教養方式下,父母對孩子持積極的心態,卻缺少對孩子成長狀態的控制力,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易產生病理性心理;而冷漠型則是父母對孩子既缺乏愛和積極反應,又在行為上對其缺少控制,從而滋生孩子不滿、憤恨等負面情感。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對于暴力的處理方式也極大地影響了孩子對于校園暴力的認知,從而形成“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的誤區進一步成為校園暴力實施者。endprint
此外,隨著近年來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與留守兒童所受到的校園暴力問題就愈演愈烈。由于缺少正常的情感溝通和及時的心理疏導,這些孩子在留守的校園內成為當地的小霸王或是在陌生的城市內基于內心定位的缺失、孤獨而被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方,在與周圍人相處呈現易怒、易躁等不良的狀態反應。
(二)學校因素
目前我國在學校教育設置上,缺少對倫理道德、法規法紀的重視,也并未設置對道德建設、法制觀念的具體措施,大多數學校存在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教育,將大量的精力放到學生智力和分數的提升方面,使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質出現嚴重的不足和缺陷,同時部分老師有失偏頗的教育方式導致成績平庸或中下等學生易受到周圍人的歧視和欺侮。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而學校是進行系統教育的主要場合,這兩者往往對人的性情起到決定性的塑造作用。學校往往是校園暴力產生的根源所在,因而校方必須依靠嚴格的校內規則才能樹立起絕對的權威。當校園暴力發生時,學校只有公平、及時處置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反言之,如果一個學校氛圍中的規則接受任何形式的攻擊行為,學生會采取自我保護性的報復行為,這將進一步激化學生之間的矛盾,無法實現平安校園建設。
(三)法律因素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中國文化中的“仁愛”“尚德”占據人文思想的主導地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個人性情上都追求對美好品德的塑造。法律通常作為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線,雖然追求道德的影響是不可或缺的,但鑒于道德對于人的規范往往是軟性規制,因而雖法律對人的規范是硬性強制的,但在司法實踐中考慮到施暴者多疏于家庭管教、校園規制且其多為未成年人等因素,對大部分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往往比較寬容,大多數經司法機關協調后由雙方達成相應的補償原諒協議,有時候即使造成死亡傷殘等惡性后果,施暴的未成年學生也并非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對在校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的各項規定散見于《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刑事訴訟法》《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釋》之中。2016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這是我國校園欺凌防治首次正式地、大范圍地展開,文件將專項治理分為兩個階段,并對每個階段的實施方案進行了部署。我國《刑法》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不滿十六周歲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等八種犯罪承擔刑責?!吨伟补芾硖幜P法》規定,對不滿十四周歲或已滿十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初犯免予治安拘留處罰。而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對不滿十四周歲或者已滿十四不滿十六周歲的中學生中發生的輕傷害犯罪進行處置則未有詳細規定。在大多數的校園暴力案件中以故意傷害罪追責約占57%,故意殺人罪占6%,尋釁滋事罪占10%;性侵、侵財犯罪各占12%,聚眾斗毆罪與綁架罪分別占2%、1%,而構成這些罪一般要求達到輕傷以上的程度,這導致了司法實踐中,對于那些實施了輕傷以下的傷害行為如何追究刑事責任難以作出處理。由此觀之,針對目前全國范圍內出現的校園暴力問題,現行法律或文件并沒有對如何對校園暴力的根治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僅僅處于摸索時期,如何進一步有效實施和推廣仍然需要時間去考證。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