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鋒
摘 要:若想提高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風格上不拘一格,可以利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方法構思課堂內容,再將所學詩歌反復品味,帶領學生一起徜徉在古詩詞的海洋里,潛移默化地達到提高審美的目的。
關鍵詞:古詩學習;審美培養(yǎng);課程改革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推出,不但順應教學發(fā)展需要,還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課程作為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課程,從漢字到組詞,從詞匯到句子,最后形成文章。學生們既在系統(tǒng)的學習中領略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又將其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語言基礎,還會培養(yǎng)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基本溝通技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學生的語言審美教育,特別是古詩詞的審美教育,因為古詩詞最能體現(xiàn)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古人利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含義深刻的思想感情,這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利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古詩詞的學習,在學生看來往往枯燥無味,語句晦澀更是讓人望而生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一些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為了增加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教師可將舊知識進行整合,找到可以銜接新知識的內容,通過已學過的知識點或者知識背景,引出新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將新知識內容和舊知識進行對比,從而既找出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又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不同之處。學生在反復探索和研究中,將新知識有效吸收,同時鞏固了原有的知識。在引入時,可以將同作者的作品進行引入,亦可將同題目或者是同類型的詩詞進行比較引
入。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適當?shù)乩门f知識引出新知識,學生既能溫故而知新,又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比如,教師在教授《飲酒》這一課時,可以從作者陶淵明開始,引導學生走進新知識的世界。從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開始徐徐導入,學生對陶淵明的記憶應該是從上學期學過的《桃花源記》開始的。教師可將《桃花源記》作為引出《飲酒》這篇詩歌的背景知識。同學們都知道,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的時候,自己處在人生中比較灰暗的境地,厭煩官場的黑暗,而將桃花源里的生活,作為自己的心靈寄托。作者在創(chuàng)作《飲酒》這首詩時,心境和創(chuàng)作《桃花源記》時一般無二。用《桃花源記》作為《飲酒》的導入,學生能很快將思緒融入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中,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利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和對古詩詞的恐懼感,還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體會詩歌語言的美感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之精煉,內容之深刻,傳唱至今仍耐人尋味。古代詩人作詩時極其講究靈感和字字推敲。比如唐朝詩人賈島就有這樣一段關于推敲的故事。賈島在寫《題李凝幽居》時,詩的第二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其中的“敲”字,本來賈島用的是“推”字,但是經(jīng)過他在驢背上反復的斟酌和反復做“推門”“敲門”的動作之后。他思慮良久,最終覺得還是“敲”更合適。由此可見古人在遣詞造句上的投入程度。我們在學習和教授古詩詞時,也要效仿古人字字斟酌,深刻體會詩歌語言的美感。
在品味古詩詞時,必須要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清楚,比如,詩人如果之前是做官的,為什么被貶離京城?如果詩人久久不得志,又是什么原因等等。只有深刻剖析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真正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美。例如品讀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時,作者將自己的國仇家恨用諷刺的手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句用詞極為準確,一個“猶”字表達出了作者多少無奈。而詩人王維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短短的幾個字,就將塞外奇特風光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個“直”字,一個“圓”字,畫面感極強,就像電影畫面一樣,令人神往。
在古詩詞中,往往一個字的巧妙運用,就將整首詩的格調推向頂點,不需要過多的闡述與表達,多說一個字或者換掉一個字都不會傳唱至今。比如陶淵明的《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如果將“見”變成“望”或者“現(xiàn)”,都不能表達出作者那種“悠然”和忽見南山時那種喜悅之情。如果將“見”改換為別的字,這首詩也就平淡無奇了。
總而言之,若想提高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風格上不拘一格,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為目的,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師可以利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方法構思課堂內容,再將所學詩歌反復品味,帶領學生一起徜徉在古詩詞的海洋里,潛移默化地達到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立沖.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能力[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7(1).
[2]陳力勇.古詩詞的審美環(huán)節(jié)[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