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繽紛多彩的社會環境對中職學生來說充滿了誘惑和挑戰,沖擊著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學生的人文素質取向不同、高低不同,這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未來就業。本文主要闡述了人文素質的內涵和重要意義,以及現代中職生人文素質缺失的表現,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和教育對策。
【關鍵詞】中職生 人文素質 缺失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36-01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年齡大多在15-22歲,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形成的重要時期。繽紛多彩的社會環境充滿了誘惑和挑戰,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培育“德技雙馨”的技術技能人才,對幫助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
一、中職生人文素質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人文素質是指社會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內化于自身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品質,主要表現為人的理想、道德文化修養以及思維和行為方式等,是其他一切素養的前提和基礎。中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教育、交際能力培養以及藝術審美等方面的素質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對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至關重要,具備優秀的品質,不為社會中光怪陸離的各種誘惑所左右,不跟風、不攀比,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中職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二、中職生人文素質缺失的表現
(一)理想信念缺失,人文素質低下。目前,受“重普教輕職教”的社會偏見影響,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多是無法上高中才轉而選擇中職學校。很多學生認為讀中職意味著理想的破滅,加上很多中職學校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人文素質方面的課程開的比較少,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人文素質低下、理想信念缺失,沒有進取之心和成才之志,走上社會也很難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二)人文精神缺失,人格有缺陷。人格就是人的信仰、情操、態度、興趣、氣質和素養的總和。忽視了對中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就會造成學生人格上的缺陷,他們渴望成才,但綜合素質條件不足;他們有自我奮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理想;他們崇尚實現自我,但無起碼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想顯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與無知。因此作為中職院校絕對不能忽視人文教育,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三)自卑心理嚴重,自控能力差。有的中職學生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習成績較差,認為自己的同學考上了高中,自己考不上高中只能選擇就讀中職學校,是人生的失敗者,自卑心理嚴重,加上個人的自控能力差,容易產生“破罐破摔”、“混日子”的想法。
(四)專業知識不扎實,綜合素質低下。實用技術教育只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其功能是讓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培養一個優秀的學生,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忽視對他們人文素質的培養。中職學生大多入學成績較差,文化底子相對薄弱,再加上消極的學習態度,導致專業知識沒有掌握好,缺乏“一技之長”,文化知識也十分薄弱,個人的綜合素質不強,無法適應社會需要。
三、提高中職生人文素質的意義
(一)提高人文素質是時代的呼喚。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和 “互聯網+”行動、《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傳統產業在不斷轉型升級。從“高鐵”走出國門到“量子通信衛星”升空,“中國智造”已經開始取代“中國制造”成為國家的新名片。新時代呼喚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具有多種能力和發展潛能的“復合型”人才。
(二)提升人文素質是個體發展的需要。個人的職業生涯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發展的進程,這不僅要求中職畢業生要具有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有積極進取的心態、競爭與合作的意識、自我約束與自我教育的自控能力等人文精神,才能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發揮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四、中職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以德為先,以人為本”,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宣傳正能量,加強對學生人格和自身素質的培養。開設心理咨詢室,并開展多樣的心理健康咨詢活動,關注中職生的心理健康。開設思想政治、語文等方面的課程,并開展多種多樣的主題講座,為中職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中職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在人文課堂教學中,要因材施教,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身體力行,自己摸索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遇到問題多與老師溝通,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在專業課的教學中,也要與人文課程聯合起來,引導學生“先做人后做事”,將做人和做事緊密結合起來。
同時,作為中職學校的老師,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重視人文教育,以身作則,充分認識人文知識教育對中職學生的主要性,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學生遇到問題要積極幫助,認真開導,除了教授學生專業課,還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專業技能學習與人文素質培養并重。將人文教育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專業課的學習占據了中職生大部分時間,因此專業課應該成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載體,在日常的學習中加入人文素質課程,引導學生去追求對真善美的認知和追求。例如音樂教師可通過優美的音樂跟學生分析歌曲所傳遞的思想,讓學生聆聽動聽的音律,追求至善至美;體育教師可向學生講述姚明等優秀運動員的成長歷史,讓學生以積極奮進,堅強樂觀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學習。
(四)增加人文課程,提升學生素養。除了傳統的人文課程,還可以適當增開一些藝術選修課,如《中國文化概論》、《美育》、《音樂鑒賞》、《美術鑒賞》等,旨在幫助學生對中外文化名著有所了解、加深印象。還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是教育的主體,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大國需要“工匠”,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更多更好的“復合型”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廣大的中職學生是新時期“中國智造”的生力軍。中等職業學校需要補齊人文素質培養缺失的“短板”,深化專業技能學習與人文素質養成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社會培養輸送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郭薇.中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2]丁梅.淺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9):142+144.
作者簡介:
胡宛艷(1977.7-)女,漢族,廣西宜州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英語教學,班主任德育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