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屏
摘 要: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教育性、審美性等學科特性。好的音樂有一種滲透靈魂的力量,或給予鼓舞,或令人興奮,又或惹人悲傷。實現初中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旨在通過音樂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來帶動其他學科發展,提升學科的可接受性,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立足當前教學形式,簡要闡述如何實現初中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初中音樂;學科整合;策略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與舞蹈、美術影視等藝術學科有密切的聯系。除此之外,音樂還可以跟其他學科進行整合。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豐富教學手段,實現資源共享,推動素質教育發展,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效。
一、音樂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意義
首先應當明確,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對學習以及生活有更多的想法。這個階段的學生更具創造性,當然他們也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上課無精打采,走神、看窗外,叫起一個學生回答問題,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在音樂教學中卻發現,學生對音樂卻沒有厭煩感,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學習興致很高,這也從側面揭示了音樂帶來的積極效應。實現初中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目的在于發現各學科之間的契合點,真正實現“科帶科”的教學效應。以音樂的藝術魅力,探尋更準確的教學方向,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助力學生良性發展。
二、以音樂之聲,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教學設計,以音樂之聲,刺激學生的聽覺神經,順勢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其內容包羅萬象,體裁多變,包含故事、古詩、散文以及戲曲等。每一種藝術作品都是文豪細膩情感的智慧結晶,他們以深厚的人文情懷,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利用多彩的意境宣揚文化的魅力。“意境”一詞屬于藝術的范疇,這也是語文與音樂的學科交匯點。因此,尋求音樂與語文的意境相通之處,就變得尤為重要。下文以語文教學為例,簡要闡述,如何實現音樂與其的有效整合。
例如,在教學一些古詩詞時,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踏雪尋梅》這首歌曲,以音樂的意境帶領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當中。在高雅和淳樸的意境中慢慢體會詩人那穿越千年的低俗。從聽覺角度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弦外之音,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學一些寫景的文章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類似于《茉莉花》這樣的曲目,伴隨著音樂,引導學生進行遐想。彼岸花開的妖艷,生機遍布的季節等色彩繽紛的畫面呈現在學生的腦海,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優美的旋律營造出一個安靜而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在音樂氛圍中或低頭沉思,或仔細聆聽,在音樂世界和語文天地中來回穿梭,最終與作者達成思想共鳴。
三、旋律的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時代精神
青少年是未來的接班人,承載著實現祖國騰飛的重任。未來社會是一個高時效、快節奏的社會,只有兼具時代精神的青少年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與發展。“少年強則中國強”,音樂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可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和合作精神;音樂還具有節奏多變的特性,有低緩,有高潮,還可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文以體育教學為例,簡要闡述如何實現音樂與其的有效整合。
想要適應社會的發展,不僅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還有具備強健的體魄。這也是素質教育階段開設體育課程的根本目的。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革新他們的體育觀念,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是當前重要研究課題。利用音樂攝人心魄的旋律,提升體育教學的可接受性,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積極意義。例如,在進行長跑接力時,可以為學生播放類似《西班牙斗牛舞曲》這種高亢激昂的旋律,刺激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競爭精神,為自己的小組爭光、爭榮譽。高亢的旋律,配合著學生撕心裂肺的吶喊聲以及勝利過后的熱情相擁,時代精神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
總之,音樂是一門奇特的藝術學科,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初中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實現祖國騰飛的重任。因此,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是當前重要教育話題。實現初中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積極意義。教師應當巧妙利用音樂的優勢,從聽覺方面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利用音樂與其他學生的意境相通之處以及旋律的感染力,提升學科的可接受性,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淑玲,鄭丹.初中音樂課新教學模式的嘗試[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6).
[2]高冬梅.談信息技術與音樂課教學的整合[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6).
[3]梁麗群.論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整合[J].中國音樂,200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