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成 黃亞男
[摘要]目的 探討頸椎間盤置換聯合頸前路融合手術治療三節段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三節段頸椎病患者,依照入院單雙次序分為對照組(n=29)與觀察組(n=29)。對照組行頸椎間盤置換術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頸前路融合手術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JOA、NDI以及Nurick評分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JOA、NDI以及Nurick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椎間盤置換聯合頸前路融合手術治療三節段頸椎病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
[關鍵詞]頸椎間盤置換;頸前路融合;三節段頸椎病;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681.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8(a)-008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on treating three-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Methods 58 patients with three-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April 2015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odd and even admission order,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29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was perform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surgery was added.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scores of JOA,NDI and Nurick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scores of JOA,NDI and Nurick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and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hree-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can obtain an excellent clinical effect,which is worthy of extensive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Anterior cervical fusion;Three-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Quality of life
作為當前臨床醫學應用較多的兩種手術方式,頸椎間盤置換以及頸前路減壓融合在多節段頸椎病的治療上具有極好的臨床表現[1-2]。有研究顯示,在多節段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采用頸椎間盤置換+頸前路融合手術的聯合治療將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臨床效果[3]。為了解兩者聯合應用的臨床效果,以更好地提升國內多節段頸椎病治療水平,本研究選擇我院近年所收治的三節段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給予其中部分患者以頸椎間盤置換+頸前路融合手術的聯合治療,觀察該治療方法在三節段頸椎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三節段頸椎病患者,所有患者皆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均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認可。依照入院單雙次序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n=29)與觀察組(n=29)。對照組中,男14例,女15例;年齡40~63歲,平均(50.8±4.9)歲;病程8~18個月,平均(13.3±3.1)個月。觀察組中,男14例,女15例;年齡40~63歲,平均(50.8±4.9)歲;病程8~18個月,平均(13.3±3.1)個月。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方法
對照組行頸椎間盤置換,患者以仰臥位接受全身麻醉,C形臂X線機確定手術部位,以球形磨鉆將上下終板的前緣骨贅予以去除,力求做到表面平整,隨后以椎間撐開器將椎間隙撐開8.5 mm即可,標記椎體前緣橫向中點,使楔形定位器弧面中心與之對準。確定假體直徑打磨成形,將其中椎間盤的殘留組織予以去除并行頸髓減壓和生理鹽水沖洗,將Bryan人工頸椎間盤放置在頸椎間隙,在C形臂X線機下確定位置無誤后,即可止血引流并將切口關閉。
觀察組需在頸椎間盤置換的基礎上增加頸椎嵌入路融合治療,即在置換完畢后,在融合節段確定假體高度,隨后植入合適的人工骨于Zero-P零切跡椎間融合固定器,確定位置無誤后,將四枚螺釘依次擰好,觀察頸椎曲度以及假體位置,確保無誤后即可止血引流沖洗。在24 h后即可將引流管拔出,3 d后即可協助患者在頸托保護下展開頸椎功能鍛煉。
在手術完成后,對其進行為期2年的術后隨訪,以了解患者恢復情況。
1.3觀察指標
于手術治療前后依照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4]、頸椎殘障功能指數(NDI)[5]以及脊柱神經外科評分標準(Nurick)[6]對兩組患者的脊髓功能、頸痛程度、頸椎病變程度進行評估。JOA評分:包括上肢運動功能(4分)、下肢運動功能(4分)、感覺(6分)、膀胱功能(3分)。治療后頸髓功能改善率計算公式為(術后總分-術前總分)/(17-術前總分)×100%,即改善率=改善分/損失分×100%。分值越高,恢復越好。NDI評分:包括疼痛度、生活能力、抬物、閱讀、頭痛、注意力、工作、駕駛、睡眠、娛樂,各項均5分,總分50分,分值越高則障礙度越高。Nurick評分:0分為患者存在根性癥狀與體征,但無脊髓病依據;1分為有脊髓病體征,但行走正常;2分為行走異常,但未造成過多影響;3分為行走困難,生活與工作無法維持正常;4分為無法獨立行走;5分為臥床不起。
若患者在治療后,其頸椎關節基本正常,且生活與工作不受影響,即為優;若患者在治療后,其頸椎關節略有異常,JOA、NDI以及Nurick評分有顯著改善,生活與工作未受較大影響,即為良;若患者在治療后,其頸椎關節未能達到理想效果,但JOA、NDI以及Nurick評分有所改善,生活與工作雖受影響,但仍在可接受范圍內,即為可;若治療后頸椎關節明顯異常,甚至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即為差[7]。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優良率的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優良率為96.55%,高于對照組的79.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恢復情況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JOA、NDI以及Nurick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JOA、NDI以及Nurick評分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JOA、NDI以及Nurick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由于三節段頸椎病患者在病情上較為特殊,因此在臨床治療選擇上應當慎重,不僅要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還應確保其術后能夠擁有一個較為良好的預后[8-10]。多項研究顯示,單純的頸椎間盤置換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但對于患者預后仍無法做到有效改善[11-13],為此則需對三節段頸椎病的臨床治療進行改善,有部分研究通過聯合頸前路融合的方式,獲得了理想的手術效果[14-16]。鑒于此,本研究特選擇我院近年所收治的三節段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給予其中部分患者以聯合治療,觀察其臨床應用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比于單純的頸椎間盤置換手術,聯合治療能夠大幅提升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兩組患者治療前的JOA、NDI以及Nurick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極大改善(P<0.05),而在各項指標的改善幅度上,觀察組均較對照組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比于單一治療而言,聯合治療下的患者能夠擁有更好的恢復效果,其各項評分相對更高,患者恢復更為理想和穩定。人工頸椎間盤經國內外臨床應用顯示是一種安全、可靠、臨床療效良好的假體,其假體設計為上弧下平的形狀,無需打磨終板,無需螺釘及側齒固定,其操作簡便,可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目前,人工椎間盤置換多用于治療單節段及雙節段頸椎病[17]。多節段頸椎病除椎間盤突出外,常有椎間隙狹窄、骨贅形成、椎間活動度丟失等,因此選擇增加頸前路融合來保證治療效果。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是治療多節段頸椎病的常用術式,即切除2或3個以上椎體或椎間盤,減壓范圍大,在此基礎上行頸椎間盤置換能夠更好地保證手術治療效果[18]。
綜上所述,通過為三節段頸椎病患者實施頸椎間盤置換+頸前路融合手術的聯合治療,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確保其優良率以及術后恢復效果,價值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楊毅,曾俊峰,劉浩,等.頸椎間盤置換聯合頸前路融合手術治療三節段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7,23(3):193-197.
[2]姚強,夏陽,賈長青.頸椎間盤置換聯合椎間融合對比單純頸椎前路椎間融合治療多節段頸椎病的Meta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17):1568-1574.
[3]陳道森,施榮茂,周強,等.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聯合融合治療多節段頸椎病的早期療效觀察[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35(10):1017-1021.endprint
[4]王偉炎,劉海鷹,王波,等.Prodisc-C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和前路減壓融合術治療單節段頸椎病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2013,8(9):1271-1273.
[5]陳潔,李軍,熊敏,等.雙節段頸椎間盤置換術與雙節段前路植骨融合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 32(12):3193-3195.
[6]高明勇,陶海鷹,衛愛林,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與融合治療頸椎病:中短期療效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 18(31):4950-4956.
[7]羅成,瞿霞,陳波,等.頸椎間盤置換和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修復單節段頸椎病:隨機對照中期隨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9):1358-1364.
[8]劉威,盛偉斌,張健,等.頸椎間盤置換及前路椎間融合治療單節段頸椎間盤突出癥:誰更多影響鄰近節段發生退變?[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4):504-510.
[9]李佳鴻,楊旭輝,吳永樂,等.頸椎間盤置換術與頸前路椎間融合術治療雙節段頸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6,26(12):1057-1062.
[10]劉威.頸椎間盤置換及前路椎間融合術治療單節段頸椎間盤突出癥對鄰近節段的影響[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6.
[11]蔣新祥,徐海棟,路曉.頸椎間盤置換與前路椎間植骨融合修復中年頸椎病:頸椎功能及活動度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8):7717-7723.
[12]陳波,金格勒,楊毅,等.頸椎間盤置換與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治療單節段頸椎病中期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24(6):517-525.
[13]石青鵬.頸椎間盤置換與融合治療單節段退變性頸椎間盤疾病效果的Meta分析[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4.
[14]沈玉成.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與前路融合術治療頸椎病的對照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15]田永福.頸椎間盤置換與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單節段頸椎病療效的系統評價[D].蘭州:蘭州大學,2010.
[16]唐文,劉志禮,舒勇.頸椎間盤置換與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植骨融合治療退變性頸椎病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4):615-620.
[17]薛威,王斐,吳陳歡.兩種手術減壓方式對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3):125-126.
[18]李少華.頸前路椎間隙減壓聯合椎體次全切除術治療三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5):66-67.
(收稿日期:2017-06-01 本文編輯:祁海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