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
摘 要:田徑運動是競技體育的基礎,田徑運動的發展水平以及人才儲量直接決定著我國體育強國戰略的成敗,體育強國戰略的實現有利于田徑運動的興盛。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調查研究、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我國田徑運動發展狀況與人才培養進行研究,以期梳理出新時期制約我國田徑運動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提出田徑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田徑運動;發展狀況;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820.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7-0119-02
一、引言
田徑運動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和人口質量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為此,國家十分重視田徑運動的發展,田徑運動是各級學校義務教育階段體育必修課程,是我國普及程度最高的運動項目之一,同時也是其他諸多競技體育項目的基礎。因此,田徑運動水平的高低也就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水平最為重要的指標,田徑運動也就成為我國體育強國戰略中優先發展的運動項目。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調查研究、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我國田徑運動發展狀況與人才培養進行分析,旨在梳理出新時期制約我國田徑運動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以及提出田徑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問題的解決之道,為我國田徑運動的進一步發展獻計獻策。
二、田徑運動及我國田徑運動發展狀況
(一)田徑運動基本概念
田徑運動也可以稱之為田徑,“田徑”是外來詞,英譯為“track and field”,也就是“田賽”和“徑賽”的總稱。田徑運動是現代體育運動中最為重要的運動項目,現代田徑運動比賽項目種類多樣、競賽規則完備,也是普及率最高的體育項目。現代田徑運動是由田賽、徑賽以及全能比賽組成。所謂田賽,就是指在田徑場內較為寬闊的地方進行的比賽項目,比如說跳高、跳遠、各種投擲項目,田賽主要是通過高度和遠度來衡量比賽成績;所謂徑賽,就是指在跑道上進行的各種賽跑和競走項目,比如說100米跑、馬拉松、50千米競走等項目,徑賽主要是通過所消耗時間長短來衡量成績;全能比賽是指將部分田賽項目和徑賽項目組合起來,通過專門的評分標準進行成績的換算,最終以總分數的高低來衡量比賽成績。
田徑運動是最能發揮和挖掘人們速度、力量、耐力等主要身體素質的運動項目,因此,其他各種體育項目也將田徑訓練作為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對于現代競技體育比賽來說,田徑運動的基礎地位是顯而易見的,田徑運動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國家整個競技體育的發展水平。
(二)我國田徑運動發展狀況
田徑運動是20世紀初進入中國,當時只在一些教會學校里開展,后來逐漸被人們接受,并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開展。劉長春是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中國田徑運動員,他參加了1932年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的男子100米和200米的比賽。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田徑運動得以迅猛發展,普及程度不斷提高,運動成績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53年起,全國性的大型田徑運動會的舉辦已經形成常態化,加之“勞衛制”的推行,田徑運動在我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田徑運動的發展狀況突出表現為高質量人才儲量的增長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高效,特別是田徑大事件和代表性人物的出現。1956年,鄭鳳榮以1.77米打破了當時1.76米的女子世界跳高紀錄。1983年,朱建華以2.38米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2.37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紀錄。1983年,徐永久以45分13秒4的成績創造了當年世界女子10公里競走最好成績,成為中國第一個在世界比賽中獲得冠軍的田徑運動員。20世紀90年代最具代表的田徑運動員當屬王軍霞,1993年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獲得10 000米金牌,同年在全運會上打破了女子3 000米和10 000米的世界紀錄;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獲得女子5 000米金牌,成為中國首位獲奧運會長跑金牌的運動員。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王麗萍獲得20公里競走金牌。2004年,劉翔奪得110米欄冠軍;2006年,在瑞士洛桑田徑超級大獎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保持十三年的世界紀錄奪冠。2004年,邢慧娜雅典奧運會獲得女子10 000米金牌。2012年,陳定在倫敦奧運會上獲得男子20公里競走冠軍,并打破了奧運會紀錄。2016年,王鎮在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上獲得男子20公里競走冠軍。
我國田徑健兒在奧運會和世界各類田徑大賽上獲得了諸多獎牌,這些獎牌的獲得正是我國田徑運動發展的見證。我國田徑運動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田徑運動的發展確實遇到了很多必須解決的問題,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為重要和棘手的。
三、我國田徑人才的培養
(一)我國田徑人才培養中突出問題分析
1.田徑人才數量嚴重不足。目前,在我國從事田徑運動專門訓練的人數嚴重不足,田徑后備人才匱乏,高水平田徑運動員數量十分有限。人才數量的不足成為制約我國田徑運動良好發展最為主要的原因,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國田徑運動要實現良性的發展人才數量是第一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不斷向好,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偏安思想逐漸抬頭,田徑訓練不再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和個人發展的重要出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謀生和發展的方式多種多樣,父母更愿意讓自己的下一代通過正常的學校教育找到穩定的工作。通過田徑訓練獲得個人的成功越來越被邊緣化,因為在此過程中,既要付出巨大的精力、金錢和時間,又要承受高淘汰率的風險,所以,家長不會讓自己的子女冒如此之大的風險。在這種環境下,從事田徑訓練的青少年人數越來越少,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田徑隊的招生都比較困難,無人可招的情況在很多地方都發生過,優秀的田徑苗子就更難于發現了。目前,我國高水平田徑運動員的數量更是嚴重不足,與美國、德國、牙買加等田徑強國相比差距十分明顯。
2.高水平田徑教練員稀缺。高水平田徑教練員就是田徑訓練和田徑人才培養的伯樂,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高水平教練員的數量是田徑運動良性發展的有一關鍵性因素。目前,我國高水平的田徑教練員較為缺乏,在國家隊層面上雖然有一批孫海平這樣優秀的教練員,也不乏國外優秀的田徑教練員。但是在基層的田徑訓練領域,教練員資源還是非常缺乏,特別缺乏優秀的教練員。田徑教練員數量不足、整體質量不高的狀況,對于田徑這樣一個成才率較低的運動項目而言是非常不利的。endprint
3.田徑運動發展的管理體制創新不足。目前,我國田徑運動訓練過程中的各種關鍵性管理制度依然沿用的是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所制定的。很多管理制度,如人才選拔制度、運動員學訓制度、運動員后勤保障制度、教練員人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今天市場經濟環境,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很好地保障和促進田徑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時代在發展,制度同樣也要不斷革新,只有實事求是地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才能更好地發揮田徑管理制度的管理效能。
(二)我國田徑人才培養對策與出路
1.加強國民的體育教育,不斷提高田徑運動的影響力。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切實提高人們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引導人們積極進行各種田徑項目的訓練,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田徑運動。重中之重在于,加強青少年及其家長的教育是推廣田徑運動工作的重要環節,青少年群體是田徑后備人才的來源,而其父母左右著他們的發展方向,優秀的田徑苗子必須征得父母的支持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其次,要加強全體國民的體育觀教育,逐漸形成崇尚體育、熱愛體育的價值體系;引起更多的人關注田徑運動,形成積極參與田徑訓練、觀看田徑比賽的良好社會氛圍。
2.積極學習和借鑒成功的發展經驗。目前,以美國、德國及日本等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田徑人才培養方面有較為成功的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學習和借鑒他們這些經驗,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造并運用到發展的實踐之中。實踐表明,我國當前這種“國家隊—省、市、自治區專業隊—各類體育運動學校、重點業余體校、體育中專—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人才培養體系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改革勢在必行。我國必須將田徑人才的培養與后備人才的培養放置于社會整體發展之中,按照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來推動田徑運動的發展。以市場為主導,以政府為輔助,依托各級學校培養人才,才是我國田徑人才發展的長遠出路。
3.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田徑運動的管理制度。田徑運動管理制度的創新是促進我國田徑運動蓬勃發展的關鍵性要素。當前,我國田徑運動的發展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只有通過不斷修改、完善有利于事業長期發展的各項管理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和矛盾,也是我國田徑運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但是,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并非易事,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陸國田,王林.中國田徑競技后備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10):78-81.
[2] 李群.未來我國田徑運動在學校體育中的角色轉變[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6):123-125.
[3] 成亮.美國田徑運動長盛不衰的原因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四川體育科學,2014,(1):64-69.
[4] 劉琪.田徑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及發展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2015,(5):16-17.
[5] 孫娣,陳寶玲.困境與思路:我國田徑后備人才的培養[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10):131-133.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