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美紅
摘 要:在信息時代下,微課在現代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微課是以微視頻為基本載體的,它是科學技術與教學深度結合的產物。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運用微課技術,可以有效地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微課;小學語文;教學
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記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對主要知識點進行說明與講解的教學過程,采用微課方式可以開門見山,分析重點難點,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微課的優勢和作用
(一)提升學習積極性
由于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語文又屬于事實性和概念性知識教學,很容易讓小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如果能夠以學生為主體,采取趣味性強的微課教學策略,把學習語文知識作為樂趣、享受,學生們就在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學習興趣。
(二)發展自學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學習基本是在課堂中進行,但微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課堂上的引導者,教師利用微課把教學內容發送給學生,學生通過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完成了課堂預習和課后復習,既能節省課堂時間,又能幫助學生在課后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對于學生們學習過程中的難題進行指導解答,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發展自我學習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解決課堂難題
微課能夠幫助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它內容精簡,主題突出,有利于突破重難點知識。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識字課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抽象地向學生講解字的構成,強求學生多寫幾遍以記住寫法,勢必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通過設計微視頻,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找到適用于小學生理解的形象的方法教育學生識字,則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借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體系還在發展階段,鮮艷的色彩圖案、直觀的動態形象可以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點,在教學課堂中借用微課,把書本上抽象而難懂的語文知識點,轉變為生動形象的視頻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例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問銀河》一文中,銀河屬于抽象性很強的知識,我們教師很難憑幾個華麗的形容詞,就讓學生在腦海里勾畫銀河的景象。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借用微課在天球上勾畫出一條寬窄不一地帶的樣子,將銀河的真實景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借用微課創設語文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地感受銀河,并把教學內容完美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牢牢地記住了銀河的樣子,激發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量[1]。
(二)借用微課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生活中的知識,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借用微課給學生帶來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擴展知識儲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深刻含義。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霧凇》這篇文章學習中提到樹上的冰花是怎樣形成的,由于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南方,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去過吉林觀看過霧凇,對霧凇的形成過程無法深刻理解,因此我們的教師借用微課課件對霧凇的形成過程進行細化,再通過一些圖片和視頻將北方獨有的霧凇景象及霧凇形成的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很多學生通過視頻教學提出一些有創新思維的問題,如,“為什么其他地區就沒有霧凇呢?霧凇分軟凇和硬凇,它們的區別是什么呢?”這樣形成了積極的課堂氛圍。由此可見,借用微課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把教學內容的精華提煉出來,彌補語文教材中教學資源的缺陷,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借用微課強化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閱讀與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很關鍵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并把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學習方法上,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借用微課快速引導學生理解語文學習的關鍵,在進行學生閱讀學習方面,注重學生閱讀的流暢性,對生字詞以及課文情感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珍珠鳥》一文中,教師在確保學生對文中的生字詞、情感深刻地理解后,借助微課來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閱讀文章,促使學生對文章有深入的理解,促進學生提高閱讀效率。另外,針對寫作而言,教師借用微課教學,向學生傳授一些常用的寫作手法。如開門見山、借古諷今、承上啟下,并利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再加上教師的正確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2]。
總之,微課是現階段教學過程中提倡的新型教學模式,內容新穎,短小。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微課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耀怡.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淺談[J].通信與信息技術,2016(5):76-77.
[2]張軼群.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30):9.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