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芬
摘 要:微課成為現在教學中主要的新形式,它將課程內容中的重點、難點有意識地進行組合講解,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學習,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利用效率,深受學生的喜愛。以微課的具體優勢展開討論,旨在分析微課形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創造條件。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四年級;北師大版;應用
微課教學有別于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它整合了多種教學資源,在匯集了教學案例、課件、設計、反思等教學資源后,微課教學已經逐漸凸顯自身的優勢,在數學教學中已被越來越多應用于課堂教學。
一、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1.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育尚未完全,對世界還處在摸索和認知的階段。如果對此階段的學生只是一味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則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厭煩心理,不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微課應用于數學教學中,不僅能夠彌補課堂教學表現的不足,還能最大限度地還原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拓大腦思維,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從而學會數學知識。這是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要而開展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新型方式。
2.有針對性地概括總結知識
微課的優勢之一就是時間短。一般的微課視頻時間控制在8分鐘左右,最長也不超過10分鐘,正是這一優勢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的預習、復習等。所以教師利用微課平臺講解,都會將具有針對性的內容集中整合,比如北師大版四年級教材中“認識更大的數”這一內容,包括更大的數的讀寫、計算等方面的全部內容的整合,其中側重于方法的講解,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鞏固知識體系。
3.促進了師生之間的友好交流
利用微課形式進行教學,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只要學生想要學習,就可以連上網絡隨時觀看,并且通過微課平臺,還可以與教師在線互動交流,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他們總是不好意思向教師請教,導致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最后成為學生的負累,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而微課的形式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免去直面交談的尷尬,讓學生通過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微課在小學數學中的具體應用
由上文可知,微課十分適用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那么在數學課堂中如果應用呢?
1.貼合課本教材,進行微課形式的講解
微課的優勢眾多,但還得要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作用才行。所以,微課的教學形式要立足于課本內容開展,鞏固學生課堂學習知識。以北師大版四年級教材為例,“方向與位置”這一內容的學習,旨在鍛煉學生平時生活中的方向能力,以更好地指導生活實踐。學生在剛接觸時可能比較混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利用微課視頻了解主題內容,再在課上進行重點講解。講解時,也可以利用微課形式呈現教材內容,將題目要求轉化為視頻動畫,讓學生觀看,在吸引學生眼球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2.與動手操作相結合,進行微課形式的講解
微課的表現形式,不僅只在于簡單的呈現羅列,還能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進行。比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中的“認識圖形”這一內容,先引導學生觀看微課視頻,然后根據微課的講解由教師帶領學生動手操作,準備紙張,想想按照什么樣的分類可以分成什么圖形,最基本的就是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分類,讓學生聯想平面圖形都有哪些,立體圖形都有哪些,可以實際操作畫出來或者寫出來,再以此類推平面圖形都有哪些類型,都有什么特征,包括圓、正方形、三角形等,以此鑒別線段和曲線的特點,線段與線段組合還能構成角度等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圖形特點,深刻理解圖形的性質與含義,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
3.重點講解詳細突出,進行微課形式的講解
在數學學習中總是會遇到很多難題,難題的難在于一道題將所有考查的知識點相互融合,且過程縝密,學生如果沒有足夠扎實的功底的話,則很難獨立思考出來。微課就可以對此類型的題目進行重點講解,具體到每一部分的思路結構,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掌握解題方法。尤其是其中的重點內容,學生只需根據自身情況掌握某一部分的知識點,并且內化吸收,再逐步繼續觀看微課視頻,從而對整個題目進行理解。以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為例,其中“認識方程”這一內容就是提前為五年級內容做鋪墊,方程的列式需要明確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式具體解決。此外,方程還會與路程問題相結合,這也是考查的一大重點。再碰到此種類型題目時,好多學生就會犯難,不知從哪里入手,這時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講解,方便不同程度的學生的反復學習。這也是微課能夠反復聆聽利用的最佳例證。將重點內容集中講解,在幫助學生內化吸收數學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由此看來,微課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十分必要,可以營造師生互動的良好溝通平臺,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彌補傳統課堂講解形式的不足,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靜.微課在銀川市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調查研究[D].寧夏大學,2016.
[2]許新.小學數學微課的設計及應用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6.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