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 要:小學語文課本中幾乎所有的文章末尾提到的教學要求都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一些經典的文章更要求全文背誦。朗讀是背誦的基礎,朗讀是閱讀的重要方式。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其他語文學習方法所無法替代的,而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能幫助小學生更深層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閱讀中感悟、感知,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朗讀;語文教學;語文素質;有效性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閱讀最常見的形式之一,它可以將課本上的文字轉變為充滿情感的聲音。充分發揮人的視覺、聽覺、感覺的協同作用,對文章的感悟理解更加充分。在當前的素質教育環境下,小學語文課本對朗讀教學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形式上,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各個年級段的語文教學都要加強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讓學生們可以在小學教育階段提高對文章內涵的理解、文章情感的體悟和文章的朗讀能力。學習正確的朗讀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提升語文朗讀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一、現階段的語文朗讀教學
在筆者多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在語文朗讀教學方面一直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大多數老師對文章朗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經常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老師僅僅是在讀字,而不是朗讀,讀的人無聊,聽的人也乏味,學生們提不起朗讀的興趣。第二,老師不能創造合適的教學情景,文章中所描述的場景學生們大多數沒有經歷過,即使老師朗讀得再好,也無法讓學生們產生共鳴,影響課堂學習效果。第三,學生們大多數并沒有扎實的語文朗讀基本功,朗讀時也僅僅是在模仿老師的朗讀語調,并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因此在朗讀時對斷句、停頓、低重音的把握有很大的問題,將文章讀得不倫不類,沒有半點樂趣可言,也就不能做到引起學生們的朗讀興趣了。以上三個問題便是筆者當前在朗讀教學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二、語文朗讀教學效果的提升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模仿跟讀
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如果教師能夠做到規范朗讀的話,在耳濡目染之下,學生們的朗讀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在朗讀時,教師不僅要做到字正腔圓,更應該聲情并茂,帶著豐富的感情色彩,讓學生們能夠沉醉在朗讀帶來的情境中,體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涵。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時,老師應該先引導學生們交流自己的新年夜是怎么過的,再介紹小女孩的故事的發生背景,談談她是怎么度過自己的新年夜的,然后老師朗讀課文全文,讓學生們沉浸在小女孩的經歷中,在朗讀中烘托出課文所描繪的情形。在激起學生們的情感后,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小女孩對光明的渴望。通過這種引導式教學,讓學生們漸漸對朗讀有非常強烈的渴望,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2.以景入情,營造朗讀氛圍
有時候,單純語言描述并不足以烘托出相應的氛圍,這時候,就可以使用多媒體或者其他的一些方法來創造出相應的情景,營造朗讀氛圍,更有利于語文教學。比如在教授《草原》這篇文章時,因為大多數學生的閱歷不足,對真正的草原沒有太多的認知,無法想象出課文中所描述的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這時,電腦投影儀就有了用武之地。老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足以表現草原的遼闊和美麗的影視資料。通過這些資料讓學生們先了解草原,創造相應的課堂氛圍,在了解過后,可以在草原特有的馬頭琴的悠揚聲中抑揚頓挫地朗讀這篇課文,讓學生們了解作者眼中的草原美景。再讓學生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懂文章內涵。
3.技巧解讀,提高閱讀能力
在朗讀訓練時,不但要注重對朗讀情感和文章氛圍的營造,更要在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功方面進行訓練鞏固,也就是要對學生們進行朗讀時停頓、重音、語調等基本功的訓練,以把握古詩詞的感情。或快或慢的節奏可以將詩人貶官的憤懣、朋友來看望自己的歡愉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們學會正確的朗讀技巧,享受朗讀帶來的樂趣,并逐步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
對于表達不同情感的文章具有不同的朗讀方式,或高昂或低沉,或憤懣或愉悅。若想真正提升學生們的文章朗讀能力以及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以老師的示范朗讀為標準,在不斷地跟讀和模仿老師語調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要從營造適當的朗讀情景并訓練學生朗讀的基礎技巧方面出發,不斷地練習和總結。在朗讀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變化,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涵,享受朗讀帶來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漢語的語感和自身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齊敏,李維佳.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6).
[2]邵改梅.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