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斐
摘 要: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首要條件,現在的課堂改革也致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每位教師也都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探究能力的培養,課內外活動的結合,評價機制的激勵幾個方面的論述,探討了學生在品社學習中自學能力培養的問題。
關鍵詞:品社教學;自學能力;培養;學習動機
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首要條件,現在的課堂改革也在致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每位教師也都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知識的創新逐漸成為社會科技發展的內驅力,知識的創新有賴于人才的素質,教會學生學習,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成為現代素質教育的重點。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者應該改變知識信息被動接受的局面,而應該成為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和發現,所獲得的知識才有效牢固。”那么,如何在小學品社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構建問題情境,培養自學能力
興趣和好奇心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原動力,著名的數學家托蘭斯就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首先在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真正主宰自己的學習。”學生如果對所學習的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大腦就會處于興奮狀態,學習的能動性就會大幅提高,學習效率也會很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自己形成的,需要教師的激發、引導。如何利用生活學習中學生感興趣的各種因素,把品社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把學生喜歡的元素糅合進我們的課堂,極大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例如,學生在進行QQ聊天時,會在自己的空間進行種菜和偷菜,并且興趣高漲,私下里還會交流自己的種菜偷菜經驗,以及偷菜的成果,我覺得如果對于知識的學習,學生也會像種菜偷菜一樣感興趣,那就會極大調動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我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農場,在知識菜園中,用知識卡片或者知識樹苗的形式進行品社知識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展示在自己的知識農場中,學生可以到其他同學的知識農場中參考“偷菜”,學生為了使自己的知識農場有繁榮景象,因此積極地搜集整理知識進行擴充,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交通標志》一課時,我設計了駕照考試的情景,學生只有通過了考試才能獲得老師頒發的班級駕照。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交通標志,認識交通規則和一些安全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現代社會人才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種求知欲望能夠促使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究學習。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一輩子在學校中接受教育,因此如果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只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秋天的果實》時,我讓學生找出家里的種子,自己想在來年種什么,就把什么種子保存起來,等到合適的季節,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保存的種子種下去,通過親身的觀察和記錄,獲得直觀的種植經驗,體會豐收的喜悅,培養孩子觀察、探究的學習習慣。
學貴在質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學生只有在質疑的情境下,才能促進其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才能鍛煉和培養自學能力。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問題的發現其意義遠遠大于問題的解決。”勇于質疑是學生主動探究的第一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能夠解決問題,才是教師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根本。例如,在教學《綠色小衛士》一課時,我利用現在的焦點新聞“黃浦江中的死豬”,讓學生調查自己周圍水污染的情況,讓學生看看自己家庭中每天使用多少個塑料袋?每天使用多少噸水?調查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給我們生活的環境造成了污染和傷害呢?通過這些你發現了什么?你覺得以后我們應該怎么做?學生帶著這些疑問,走進自己的生活,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輕松自然地獲得知識。
三、課內外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實際生活,只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進行知識體系的融合,從而獲得知識的更新。小學品社課程和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可以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提前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和尋找這樣一些問題: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吃穿住行這些方面都離不開哪些資源呢?我們能不能直接移民到火星、月球上去?為什么?學生帶著這些和自己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更能夠調動學生自學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在教學《我們手拉手》一課時,我讓學生到自己的社區超市調查,我們生活中哪些商品是國外品牌?哪些是中外合資的品牌?你讀過哪些外國的文學著作?看過哪些外國的影視作品?在以上這些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問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和關心的,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感覺不到多大的壓力,因此才會興趣高漲地去調查分析,從而為老師的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四、利用評價機制,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活動價值的判斷,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激勵需求,教學的過程和評價的過程在教學中同等重要。評價機制的應用,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表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創新的有效方法。一般說來,兒童對學習本身感到興趣的學習動機是不穩定的,因為他們一旦對學習過程不感到新鮮有趣,或者在學習中遇到了挫折,就不想學。課堂學習是一種形成性評價,其目的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逐步成為一種自覺有效、主動持久的學習行為方式。
多元化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采用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小組之間互評、組內同學互評等評價方式方法,多角度、多層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改變以往單一評價方式評價所有學生的局面。學生自評互評過程中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調整,這樣才能提高自學能力。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建立成長足跡記錄本,把每天的收獲用紅花或分數記載下來,從而激勵學生不斷規范和強化自己的自主學習習慣。再者,在講完《快快參與環保行動》一課后,我沒有讓這節課就此停止,而是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廢報紙、易拉罐、塑料瓶等進行循環再利用,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的過程,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對知識的利用,以及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對于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全過程的,應該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不斷用評價機制促進和激勵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小學品社課堂是生動而有活力的,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不教而能學”,這也就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師要在課堂中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將小學品社課堂構建成充滿創新和活力的課堂,讓小學品社課堂為學生插上快樂學習的翅膀。
參考文獻:
[1]王海昌,曹增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2(4).
[2]呂曉娟,呂多靜.專題探究式教學的嘗試:以小學品社課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2(20).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