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增義
課堂觀察:為提高教學質量把脈
——“課堂教學結構與活動轉換”觀察案例的分析
■單增義
學校申報的課題“基于學習活動觀察的地理課堂教學行為改進研究”,自從被評審為江蘇省教研室第十一期“重點課題”以來,課題組踏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對改善學生學習環境、改進教師教學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今年4月,課題組在徐州市銅山區黃集中學開設課題研究課,我負責的項目是“課堂教學結構與活動轉換觀察”,下面淺述做法。
本節課是八年級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的第一節“中國的地形”。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這一節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困難,內容以識記為主。但這部分教材卻是學習“中國地理”的關鍵,它是對中國地理自然知識進行總體的、大概的介紹,對以后中國地理其他知識的學習,起到統領與啟迪的作用。
“中國的地形”一節共分為3部分內容,框題分別是:山脈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西高東低。每一部分內容各有側重點。本節課教學目標是:1.知識與技能。(1)學會讀圖,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2)了解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及其在圖上的分布。2.過程與方法。(1)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各類地形圖的能力;(2)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并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3.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通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合作精神以及對科學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和特點。教學難點:我國主要地形區的特點。
課堂教學都是以教材為藍本,以教學目標為方向,通過師生雙邊活動來達到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目的。這其中,影響課堂效率的關鍵在課堂教學結構處理與活動轉換的實際效果,所以本課觀察的主題定位為“課堂教學結構與活動轉換”,通過在課堂上對這兩個環節的觀察,來診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本節課內容共有4個大的環節:1.談地形;2.談地勢;3.鞏固練習;4.檢測達標。在前兩個環節里又分幾個小的環節,鞏固練習穿插其中。觀察量表的設計由兩位教師合作完成,并經過主持人審核。
采用的觀察工具是:錄像機、課堂觀察量表。除觀察量表涉及的內容外,還要求觀察課堂中學生課前準備是否充分,回答思考教師的提問是否積極,答案是否準確完整,自主學習與探究是否全身心,小組合作學習是否主動以及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如何。這些,課題主持人課前已做明確分工。具體觀察結果見下表。

課堂教學結構與活動轉換觀察量表學科:地理 課題:中國地形 執教人:許冬梅 觀察人:單增義、胡松廷 地點:黃集中學

活動方式分類及代號:教師講解(A);師生互動交流(B);學生獨立探究(C);學生合作學習(D);學生自主練習(E);課堂展示(F);其他(G)。
從以上觀察結果看出,課堂教學結構與活動轉換兩個環節較為合理、自然,思路清晰,每個環節的所用時間及師生完成內容在表中一一列舉,能夠詳細看出本節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及師生的活動情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自主性和情緒表現及效果也便于分析,聽課教師也能從觀察量表中總結出本節課教學效果目標的達成情況。從這一角度說,有效的聽評課應該在深度課堂觀察中完成,一條凳子、一個本子的聽課時代應該摒棄。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學生參與效果、活動時間、活動過程的結構轉換等方面的觀察,授課者及聽課教師都能汲取有益經驗,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爭取更好的教學實效,但要注意的是,課前對觀察量表要做到合理設計,課中要認真觀察,準確記錄,課后要認真撰寫觀察報告。
1.課堂教學結構明晰,但不夠嚴謹,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
這堂課4部分內容:談地形、談地勢、鞏固練習、達標檢測,前兩個環節按照自主先學、展示成果、互動交流、練習提升,教學結構清晰,但從教學效果看,是有問題的,學生答題的準確率較低,原因是平時訓練不夠嚴格,要求不夠細致,線條過于粗放,學生習慣、嚴謹細致作風的培養應該在平時抓實抓好。從教學目標達成看,知識與技能目標基本達成,能力目標尚有一定差距,情感目標達成度較高,也說明本課課前教學設計在與學生實際“合體”上有一定欠缺。
2.教學活動轉換過渡自然,但時間控制不好,練習設計難度把握不準確。
本課教學環節轉換大約有19次,每次內容轉換,教師均能根據教材內容自然銜接,學生由淺入深接受知識,從學生反應來看都比較正常。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教訓管理、課堂駕馭能力都很強。但是本節課在每一節點的時間控制上不盡合理。比如,互動交流環節:讓學生結合家鄉地形特點,完成一組填空題,時間僅2分鐘,遠遠不夠,效果不好;再如,完成綜合題(中考題):熟悉山區自然災害圖,難度較大,時間也只有2分鐘,基本是教師敘述完成的;而對整節課“自主先學”的幾個環節,時間所留太長。總之,教師還應該抓住重點,在課前備課多下功夫,對于不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中考題堅決摒棄。
3.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學生獨學、群學意識差,效率低下。
當今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均能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把教學時間、話語權,甚至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主人,讓學生主動交流與探究,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但是,通過這節課我發現部分學生自學能力、合作學習能力都比較差,氣氛沉悶,甚至有些學生感到無事可做,等待他人或老師給出答案,對教師所提的問題懶于思考,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對知識的掌握效果也不好……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加強培養。
4.教師教學技能較強,但學生學習能力亟待培養。
這節課,教師體現了較高教學素養,在教學設計、試題選擇、結構轉換方面控制都很好,但學生感覺很不配合,部分學生學習興趣差,部分學生學習方法不對,不知道如何合作交流,也不愿積極回答問題。詢問幾名學生,都說平時就這樣學習的,習慣了,因為是副科……如此認識,難怪課堂氣氛不理想。但從學生自學方面看,表面上看大多數都能參與進來,好似學生都在默默地看書,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在做樣子,消磨時間而已。從課堂觀察的視角,我們需要通過一次專題課堂觀察來統計具體情況,對全班學生的自學結果一一驗證。當然,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平時應嚴格規范地理學習行為,理清地理課堂學習秩序,建立一套聽講、作業完成、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制度,建議教師在今后教材處理中要恰當處理與把握“教與學”的關系,把握活動環節轉換的時機及效果,以求最大教學實效。
5.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但對學困生關心不夠。
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看出,學優生課前準備很充分、較認真,而學困生課前卻很少準備預習。還發現對不同知識點學生反應也不同,對趣味性較強的知識,全班學生表現出很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起來情緒很高昂。但對一些以識記為主、枯燥的知識,學困生學習起來情緒低落,表現出厭學心理。傾聽方面,兩類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傾聽專注度也不同。學優生有邊聽邊記筆記的好習慣,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優生基本都能認真思考,或是思索以前所學的知識,或是同學之間討論,從而找出正確的答案。在這些方面,學困生的表現卻很差。在課堂互動上,學優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困生的表現反應很緩慢,甚至沒有反應。因而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多關注學困生,給予學習方法指導,給予一些情感方面的投入,慢慢轉化他們。
深度課堂觀察的持久進行,會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會提高教學效益,更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注:本文為2015年江蘇省教研室第十一期重點課題《基于學習活動觀察的地理課堂教學行為改進研究》(2015JK11-Z019)研究成果。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