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光明
〔摘要〕母嬰依戀對幼兒將來的身心成長和終身健康都有重要的影響,同時母嬰依戀研究成為了理解個體早期社會性人格發展的途徑與窗口。本文首先論述母嬰依戀的影響因素以及其與社會性發展的關系,然后對將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母嬰依戀;影響因素;社會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6-0009-03
自從Bowlby提出人類依戀理論,以及他的學生Ainsworth使用陌生情景實驗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驗證,此后,對依戀行為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心理學者的熱切關注,對依戀的研究不僅局限在母嬰依戀中,有些學者還研究成人依戀和老年依戀。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現母嬰依戀對幼兒將來的身心成長和終身健康都有重要的影響。
與其他依戀模式相比,針對母嬰依戀并非研究得已經很徹底,而且現有的研究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某一方面進行探索,內容零散且缺乏系統性。本文將從母嬰依戀的影響因素以及母嬰依戀與社會性發展的關系兩方面內容著手,然后對將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一、影響母嬰依戀的因素
(一)養育方式
以往的研究發現,嬰兒形成不同的依戀類型會受到養育方式的影響。養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所采取的態度和行為,父母采用積極的或消極的教養行為都會對孩子的心理需求產生促進或阻礙作用[1]。有研究者把養育方式分為六個方面:溫暖(warmth)、自主支持(autonomy support)、結構性(structure)、強制(coercion)、混亂(chaos)和拒絕(rejection)[2]。張印平、劉亞鵬和朱穎等人[3]也做了相關的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親子依戀與父母養育方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更有趣的是,其他學者也采用問卷調查和回歸分析的方法,卻發現養育方式與依戀之間沒有任何關系[4]。出現這樣的原因可能是樣本量太小以及研究者采用的是自己修改和調整適用于測量學步兒的養育方式的問卷(the Parent as Social Context Questionnaire for Toddler),對于這樣的問卷,還需要進一步評定它的信度和效度。
(二)母親的敏感性
Ainsworth的養育行為假說(caregiving hypothesis)認為安全型依戀的嬰兒,他們的母親是有悟性和反應性的。她們知道孩子產生各種情緒行為的原因,并且她們有能力回應并理解孩子的需求,給孩子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幫助。一般而言,高敏感性的母親有積極的態度,能夠理解并回應自己孩子的需求,那么嬰兒能夠形成安全型依戀;低敏感性的母親對待孩子通常采取一種嚴厲的教養方式,經常會急躁,消極對待或忽視孩子的需求,嬰兒就會形成不安全型依戀。大體上來說,低敏感性的母親比例相對低,這些母親一般是自身童年就缺乏愛,被忽視或被虐待,或者有一些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張艷、何守森和丁麗麗等人[4]采用Ainsworth母親敏感性量表評分系統,對母親的敏感性進行評定,結果發現,母親的敏感性對安全型依戀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把母親的敏感性和反應性看作是預測嬰兒依戀質量的重要指標。
(三)氣質
養育方式與母親的敏感性對母嬰依戀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嬰兒身上表現出來的巨大氣質差異也會影響依戀類型。Kagan的氣質假說認為,嬰兒是其依戀類型的第一設計者,兒童表現出的依戀行為反映了他們的氣質。氣質是嬰兒出生后最早表現出的一種穩定的人格特征,它是人們重要的個性心理特性。托馬斯和切斯把嬰兒的氣質類型分為容易型、困難型和慢熱型。氣質是影響兒童行為動力特征的關鍵因素,氣質在幼兒依戀的形成與發展中,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兒童依戀行為以特定的速度和強度,制約著兒童的反應方式與活動水平[5]。馮娟娟以2~3歲的幼兒及他們的母親研究對象,采用成人親密關系問卷、幼兒依戀問卷和一歲幼兒氣質問卷為研究工具,來考察幼兒氣質特征和幼兒依戀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現,幼兒氣質與依戀有關,并是影響依戀的重要因素[6]。而另外有研究者以嬰兒為研究對象,采用追蹤研究考察氣質類型對早期母嬰依戀的影響,研究結果卻發現,氣質對嬰兒依戀并不產生影響[7]。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使用不同的實驗方法所導致的。總之,嬰兒的氣質特點(如社會性恐懼)確實可以預測嬰兒依戀的安全性[8]。
二、依戀與社會性發展
(一)依戀與內化外化行為
兒童早期出現社會行為方面的問題會直接影響兒童后來的認知、知識學習技能的獲得以及社會適應。有研究者發現,安全型依戀能促進孩子的社會情感方面的發展,而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會抑制情感表達。在日常生活中,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能夠使用積極的方式接觸社會,很少會有一些不良行為,而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從小就在不利的社會環境下長大,感受到更多的社會壓力,并出現較多的沖突行為[9]。更多的研究者關注的是不安全依戀與兒童內化和外化行為之間的關系。內化行為一般指兒童表現出的抑郁和焦慮情緒,而外化行為是指兒童外在表現出的侵犯、敵意和對抗的行為。有研究者通過母嬰依戀預測童年的社會行為,發現嬰兒的依戀模式與后期適應性的發展密切相關。一個能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將來可能展示出良好的社會行為,而早期形成的回避型或組織混亂型的兒童可能在與同伴及其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更多的敵意、憤怒和侵犯行為,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不利的。
(二)母嬰依戀與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一般把幫助他人或對他人有益的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ahavior),包括關懷、合作、幫助等一些善意的舉動。許多研究者關注兒童早期的發展,重點考察兒童的移情、分享和助人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重點在于親社會行為的個體差異、影響因素及與家庭功能和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近幾年來,心理學者更多關注母嬰依戀與后來發展的兒童親社會行為有何聯系。最近有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考察依戀類型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結果發現,安全型依戀組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而不安全依戀組中,尤其組織混亂型的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最少[10]。黎志華、尹霞云、蔡太生和蘇林雁[11]探討父子依戀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采用父母與同伴依戀問卷(IPPA)、長處與困難問卷(SDQ)對長沙338 名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及父親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年齡、年級和性別等因素后,父親參與教養程度在父子依戀關系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中起顯著的中介作用。有趣的是,有研究者運用實驗室觀察與問卷的方法,探討了依戀關系與兩歲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發現依戀關系與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之間相關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以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不像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那樣容易引起父母強烈的反應[12]。endprint
三、總結與展望
嬰幼兒期是依戀關系形成和發展的一段時期,在這期間,母嬰依戀延續或逐漸擴展為同伴依戀、成人依戀等。本文對已有文獻進行歸納和分析發現,在影響母嬰依戀的因素中,母親與嬰兒依戀的形成密不可分,父母的教養方式、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母嬰依戀的形成和發展狀況。截至目前,嬰幼兒氣質和母嬰依戀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而氣質卻會導致母嬰依戀向著不同軌跡發展。此外,母嬰依戀與內化外化行為以及親社會行為均存在關系。但這方面的研究仍有需要改進之處,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開展。首先,以往的研究在考察母嬰依戀時主要采用橫向的研究方法,這不利于較好地調查其發展的動態性,因此今后的研究在考察母嬰依戀時需要采用縱向追蹤的方式。此外,以往的研究在考察母嬰依戀時忽視了父親所發揮的作用,因此未來研究需要考察父親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系以及父親與嬰兒之間的關系對母嬰依戀的影響。
參考文獻
[1]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4(1):1-103.
[2]Zimmer-Gembeck M J,Webb H J,Thomas R,Klag S A new measure of toddler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attachment and mothers\ sensitivity,competence,and enjoyment of parenting[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5,9:1422-1436.
[3]張印平,劉亞鵬,朱穎等.親子依戀與父母養育方式之間的關系[J].應用心理學. 2011,21(1):32-38.
[4]張艷,何守森,丁麗麗等. 1-2 歲幼兒依戀特征及有關影響因素的探討[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11):995-997.
[5]孟群,靜進. 兒童氣質特征對親子依戀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1):57-60.
[6]馮娟娟. 2-3 歲幼兒依戀、氣質特征與母親依戀關系的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8.
[7]張瀾. 新生兒氣質與早期依戀[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2,3:30-35.
[8]Kochanska G. Coy K C. Child emotionality and maternal responsiveness as predictors of reunion behaviors in the strange situation:Links mediated and unmediated by separation distress[J]. Child Development,2002,73(1):228-240.
[9]孫艷麗,陶芳標. 兒童依戀對認知和社會行為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2):1283-1285.
[10]Seibert A. Kerns K. Early mother-child attachment Long-itudinal prediction to the quality of peer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5,39(2):130-138.
[11]黎志華,尹霞云,蔡太生,蘇林雁. 父親參與教養程度,父子依戀關系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5):705-707.
[12]宗愛東,李丹. 2 歲兒童親社會行為及與父母教養方式,親子依戀的關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5(9):46-48.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南充,637002)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