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花
摘 要: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各個崗位的用工人數增加,農民們放棄了務農選擇進城打工,這就導致在農村中學中存在著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大多數跟隨爺爺奶奶長大,在成長中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心理問題較復雜,若只是進行簡單的心理疏導,反而會適得其反,加深其的逆反心理。應將心理輔導課程與農村中學日常教學相結合,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心理進行有效調控。本文就以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為例,從其教學現狀入手,深入探討了將心理輔導課程寓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之中的必要性與方法,望對教學事業有所啟發。
關鍵詞:心理輔導課程;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必要性;方法
引言
由于目前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著師資隊伍薄弱、學生基礎差、教學方法不當等問題,導致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產生了不重視,甚至反感的心理,這時就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心理輔導課程是將心理輔導引入課內,按照不同年級,設置專門的課程排入課表。將心理輔導課程寓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之中,可以在保障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上,有效的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加其學習的積極性。
1 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現狀
1.1 師資隊伍數量不足,素質較差
學歷達標的中學英語教師數量不足。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初中英語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0.38%,高中英語教師學歷達標率56.84%,其中城鎮中學英語教師學歷基本達標,因此農村中學尚有相當數量英語教師不符合學歷要求,即使現有達標教師中也還包括了很多非大學英語本、專科師范畢業生。
由此可見,我國農村中學還有很多英語教師不具備執教資格,這一現象越往內陸省份地區,情形越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中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1.2 農村中學的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
學生問題是導致我國農村中學英語教學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教育部要求2002年秋季,各地鄉鎮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但我國農村小學的英語教學情況卻各不相同:有些小學英語被當成副科,教學流于形式;有的小學英語教師的素質不高導致學生的發音、口頭交際能力都很差;開設英語課的各小學所使用的教材不完全統一;還有的小學無法開設英語課。
再就是農村部分中學生因不善交流、見識少、知識面窄、思維不活躍和接受能力緩慢等導致交際能力、理解力、接受能力較差,妨礙其英語學習效率。這些因素導致進入中學的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
1.3 教學方法落后,影響英語教學效果
農村英語教師“安于現狀”,加之教學條件差,信息閉塞,沒有外出學習的機會。不能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上英語課不是以“聽、說、讀、寫”為主,而是“講語法、背考點”,走入“純應試教育”的誤區,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被抹殺,課堂的氣氛緊張,學習的效果不理想。
2 心理輔導課程寓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2.1 心理輔導課程的重要性
2.1.1 農村中學生的心理素質現狀。農村中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缺乏父母、甚至親情的關愛,家庭教育的忽視使其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些心理問題,例如膽小自卑、內心脆弱、不善與人溝通等。這些問題導致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無法與同學和諧相處,學習積極性不高,長期處于劣勢。
2.1.2 心理輔導課程的意義。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競爭日益嚴峻,隨之而來的各種壓力讓人們無所適從。為了適應壓力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知識儲備,加強心理建設。農村中學學生的心理一般較脆弱、抗壓能力差,當他們步入社會時,往往會手足無措,表現出極大的迷茫、自卑、怯懦。面對城市與農村的生活差距時,會產生嫉妒的心理,嚴重者甚至報復社會。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村中學學生的心理輔導。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及時修正學生們的心理偏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直視心理問題、建設正確心理防線,促進其全方位的健康成長。
2.2 農村中學心理輔導課程設置現狀
目前,農村中學還未對心理輔導課程產生足夠的重視;缺乏心理輔導教學理念;心理輔導設施建設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導致很多具備專業心理輔導知識的、專業院校畢業的心理輔導人才去農村中學就業意愿低。
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少之又少,且老師的專業水平嚴重不足,甚至是由一些其他科目老師進行兼職。專門設置心理輔導課程的學校更是寥寥無幾,心理輔導開展情況情況不容樂觀。
學生對心理方面的知識了解較少,加之自身心理上的膽怯和內向,導致無法意識到心理問題的出現,也難以找到正確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不配合學校開展的心理輔導課程。
2.3 心理輔導課程寓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英語是一門必須要交際的學科,重視互動性,敢說、敢練、敢溝通是學好英語的基礎。在農村中學中,學生對英語教學的配合度低,特別是留守兒童,上課期間十分的沉默,畏懼與人交流,對英語的互動和表達較少。
此時心理輔導課程就可以有效的對學生們的溝通方面進行心理疏導,使其解開心結,勇敢的與別人交流,達到日常英語教學中口語練習的學習要求。提高了他們自身文化水平的同時,也提升了思想道德修養。
3 心理輔導課程寓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方法
3.1 改革創新教學模式
在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實施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們心理狀態的觀察,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一旦發現學生出現消極心理,要立即給予有效反饋。
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加入更多的互動性,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教育方法。英語教學具有多樣性特點,教學模式上也可以豐富多彩,如游戲、角色扮演、小組競賽等,通過這些給學生們展示自我的機會,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樂趣,還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們的心理素質。
3.2 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英語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學校可以在跟心理健康有關的教學內容中充分挖掘,在對課文進行講解的同時,加深對如人際交往、行為規范、素質與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喚起學生們的人文情懷。在完成英語教學課程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優秀品質,端正了其心理。
3.3 形成良性的英語教學互動
想要做好英語教學工作,就必須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十分頻繁,而此時教師的語氣、態度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心理影響。教師們可以多用一些日常英語口語與學生們溝通,如“how are you”、“well done”、“very good”等,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教師的關懷。
結束語
農村中學的學生們在成長階段情緒波動較大,叛逆心理較嚴重。將心理輔導課程寓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之中,就要求教師規范自身行為,以自身的優秀品質去影響學生們,切身關注他們的身心發展,對于更希望得到關注的留守兒童們,要做到細心、耐心、有責任心,在交流中表示對他們的尊重,讓他們體會到學校的關注和重視,促進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侯端莉.淺談農村英語教學[J].教學研究,2014,4.
[2]張仁芳,李濤.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01).
[3]辛元曦.“學生心理輔導案例”學習心得[J].新課程(中學),2014(05).
[4]孫德才.初中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的相關研究[J].才智,201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