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摘 要:在《中國教師報》第499期中有一篇文章——《研究證實:閱讀提升兒童智力水平》,文中介紹:一個研究機構對17000人從出生開始就進行了一項跟蹤調查,結果顯示:閱讀不僅能夠提高讀寫能力,還能提高數學水平。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還可以提升他們的智力水平。而要讓小學生在課外能主動地廣泛地閱讀,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使課外閱讀成為一種需求,成為一種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拓展閱讀
一、推薦好書,引導學生閱讀
要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地、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
引導學生閱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不同的課外讀物。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可向他們推薦注音的兒童讀物、配圖的成語故事等;三、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向他們推薦《十萬個為什么》《男生賈里全傳》等書籍;高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閱讀愛好,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可向他們推薦一些改編的文學名著,如青少版的《三國演義》,也可看一些國外的少兒讀物,如《窗邊的小豆豆》《綠山墻的安妮》等。女生和男生的讀書興趣也有所不同,男生偏好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因此,教師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特點和愛好,根據他們的需要,推薦適合他們的好書,才能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同時,我們老師必須要和學生一起讀書,為學生做好榜樣。
二、重視課堂,課外拓展閱讀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一定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產生課外閱讀的欲望。讓課外閱讀成為課文的補充和拓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例如,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課文《魯濱孫漂流記》一課由“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兩部分組成,教學過程中可以使學生了解名著的內容,關注人物的命運。通過閱讀“精彩片段”,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從而使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同時,課外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原著,又能使課堂教學得到進一步鞏固。
三、傳授方法,指導課外閱讀
1.指導閱讀,學做讀書筆記
要讓學生愛上閱讀,從閱讀中受益,必須要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先學會閱讀。首先可以讓學生看封面,從封面了解書的一些有關信息;其次,看目錄,了解書的基本內容;再次,可以從自己喜歡的章節開始讀。閱讀方法還有精讀、略讀等,要讓學生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如有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可以摘錄下來,也可以在自己喜歡的段落旁邊作批注。
2.目的明確,指導學生選擇
市場上各種小學生讀物雖然琳瑯滿目,但良莠不齊,很多都不適合小學生去閱讀,教師需要指導孩子去選擇合適的讀物來閱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提供或推薦優秀的少兒讀物。現行新課標人教版語文教材每冊都有“課外書屋”,向學生介紹了一些好書,可以引導、推薦學生閱讀。同時,要盡力爭取家長的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養成習慣,享受課外閱讀
1.讀中取樂,養成閱讀習慣
為使學生愛上課外閱讀,并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要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看到課外閱讀的成果。因此,我們要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體會閱讀的喜悅。學校可以開展“書香校園”的系列活動,如征文、閱讀能力競賽等。班級可以開展“課外閱讀筆記評比”“我最喜歡的一本好書”、辦手抄報等活動。通過開展活動,可以檢查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課外閱讀,使學生對課外閱讀保持比較持久的興趣。
2.擠出時間,堅持課外閱讀
要讓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一定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閱讀時間,否則閱讀就成了一句空話,成了走形式。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減負,減少書面練習,設定閱讀任務,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每周拿出固定的課堂時間,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或讓學生在課堂進行課外閱讀。
在指導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時,要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要有耐心,要有計劃,由易到難,逐步養成。課外閱讀指導過程中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要幫助學生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達成目標,激發課外閱讀興趣。要及時為學生創造展示課外閱讀成果的平臺,給予積極的正確的評價,讓個別學生的成功成為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學生,讓課外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讓課外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有限的課堂延伸到無限廣闊的課外,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良好品質,健全人格。課外閱讀讓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愛卿.現代教育心理學[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6-01.
[2]金娥.引導自主閱讀,增強“樂學”情感[J].內蒙古教育,2014(14).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