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嬌
【摘要】閱讀能力說明了一門語言的掌握程度,關系著語言的繼續學習,新課程標準對初中英語閱讀目標有著明確的規定,畢業升學考試卷中,英語閱讀的比重很大。傳統的閱讀法以“講解—接受”為主,很多的閱讀教學模式都是以大量的輸入作為目標。“讀—思—言”閱讀教學模式符合建構主義理念,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時自我建構知識,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體會文章的情感意義、文化積淀,并敢于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將“讀”和“說”、“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英語閱讀 “讀—思—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072-02
一、英語閱讀的重要地位
閱讀作為輸入工具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語言學習運用的基本功之一。閱讀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對一門語言的掌握程度,它決定著語言的繼續深入學習。另外,2011版新課標也強調,要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近兩年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英語試卷中,直接考查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篇目5篇,計50分,占試卷分值的三分之一。此外,還有許多題目間接或者順帶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諸如短文填詞、口語運用、完形填空等,即便是看似簡單的單項選擇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輸入的量會決定輸出的量,因此,閱讀水平的高低會約束語言表達即說和寫的水平。
二、國內外學者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
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中,閱讀課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接受”型教學模式,難以達到新教材“突出語言運用,全面發展能力”的教學目的。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采取何種閱讀教學模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閱讀教學的方法研究一直未間斷過。
在國內,韓寶成的“拼讀詞語—聽讀朗讀—分級閱讀—引導自讀”模式,它以“語感閱讀法”為基礎,選用最能體現人文和文化特點文學作品作為輸入語料。魯子問的“課堂指導—課外閱讀—課堂真實運用任務化”模式,它是基于“真實閱讀”理念,踐行個性化閱讀、任務型閱讀、大容量輸入的課內外互動閱讀模式。黃遠振等的文學體驗閱讀模式,它以閱讀學習論、體驗學習論和創新教育論為基礎。
國外,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自上而下”的閱讀理論模式。這一理論“反對把閱讀看成是對一系列詞句的知覺,認為閱讀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們在文章中挑選和選擇足夠的信息來作出預測,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有關客觀世界的知識去驗證他們的預測”。按這個模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結合自己的預測,在文章中找出有關的信息,來驗證自己的預測。該模式由于強調整體篇章理解,在閱讀時采取針對式搜索、猜測等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能力。但一旦學生的預測出現錯誤,找尋的信息也就出現偏差。
綜上所述的閱讀教學方法只圍繞著閱讀材料本身,注重理解材料,注重輸入的多少,卻沒有引導閱讀者進行深入思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恰當表達自己的有關想法。
三、“讀—思—言”閱讀教學模式的提出
建構主義認為,閱讀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從文中的語義、句法和功能信息建構知識的意義,是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背景,對所讀材料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英語閱讀“讀—思—言”教學模式的提出符合建構主義的理念,認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理解文章,還要自我建構知識,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體會文章的情感意義、文化積淀,提升思想認識和審美水平,實現對文本的超越。
“讀—思—言”模式,中“讀”、“思”、“言”三個字分別代表閱讀教學中“閱讀”、“思考”、“表達”三個主要環節。閱讀包含導讀、默讀、朗讀三種方式,導讀是讀前指導,目的在于激活與文章有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帶著任務和要求開始閱讀。默讀是無聲閱讀,學生應當靜靜地、快速地讀完全文,在獨立閱讀中理解文章大意。朗讀是口語化閱讀,是在理解短文意思的基礎上,流利準確地朗誦作品,聲情并茂地感受語言。思考,包括思索、探究、交流三個層面。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發現文章的新詞語,理解篇章結構和段落大意,深層次探討詞語用法、寫作技巧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包含“說”和“寫”兩種語言技能。可以采用口頭作文、書面表達等方式加以訓練。“讀、思、言”對應二語習得“輸入→內化→輸出”的過程,三者互動協同,使學習者將新學的語言知識融入到自己已有的語言結構中,從而提高語言運用水平。
四、“讀—思—言”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
在上文所述的引領下,筆者開展“讀—思—言”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引導學生在理解閱讀材料的同時建構自己的知識,嘗試著將“讀”和“寫”兩項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教學,實現“輸入”和“輸出”的有機結合,在同等學習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語言能力。筆者以How to Stay in Good Spirits為例,簡單闡述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是如何開展“讀—思—言”教學模式的探索的。
該文來自仁愛教育研究所編著的八年級英語教材Unit 5 Topic 3 Section D,文章主要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1)許多東西會影響我們的情緒;(2)保持好情緒對我們很重要;(3)如何保持好情緒。在此文的學習中,筆者做了如下安排:
1.“讀”的設計
首先是“導讀”,筆者在PPT呈現以下問題,學生小組合作并回答:
What can affect our moods and feelings?
Do you think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stay in a good mood?endprint
What do you do to get back happy feelings when you feel bad?
其次是“默讀”,讓學生獨立閱讀文章,并完成兩個任務:一是在文中劃出詞組和固定搭配,二是完成下表:
在朗讀環節,筆者安排優秀的學生領讀,然后齊讀,最后小組讀。幾遍讀下來,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熟悉了很多,為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思”的設計
這個環節,筆者同樣設計了三個步驟。
首先是探究。在“默讀”和“朗讀”中,學生發現了一些新單詞和詞組,有些意思淺顯,用法明了,也有些不理解的。此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解決在“讀”中遇到的問題。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在討論結束后提出,由其他同學解答或是老師講解。
小組討論還要帶著另一個任務,即分析文章的寫作結構,并歸納段落大意。當然,本文采用羅列的辦法寫作,不能簡單地劃分“段落”,只能劃分“部分”。通過分析,學生可以清楚地知道本文的三個部分:許多東西會影響情緒、保持好情緒很重要、保持好情緒的方法。學生理解了文章的結構,對于他們獨立寫作有很大幫助。
經過文章內容的學習和寫作結構的分析,學生對此類文章有一定的了解,接下來如果配以筆頭訓練,便可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寫的能力。在這一環節,筆者首先給學生呈現思考任務:
生活中難免有各種不開心的事情,如何調整自己,保持愉悅的心情?請圍繞“How to be happy?”這一主題展開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3.“言”的設計
學生小組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小組長做好記錄。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通過匯總各小組的匯報,同學們的討論結果歸結為以下幾點:
(1)Enjoy nice and healthy food.
(2)Do more exercise to be healthy.
(3)Be in a good mood.
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每一個大的方面可以包括哪些內容,特別是第三點,學生可以運用剛學到的知識,還可以拓展,如Read a good book,Make more friends等。由于篇幅的關系,其具體內容本文不再贅述。
接下來的時間,同學們根據綱要,根據剛才討論的結果,形成自己的書面表達。完成較快的學生可以上臺展示他們的作品,也可以讓學生相互修改,最后上交給老師批閱。
五、結語
“讀—思—言”教學模式把“讀”和“思”相結合,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思考,不斷內化知識;把“思”和“言”相結合,通過“說”和“寫”兩種方式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鞏固所學知識,提升語言的運用。“讀—思—言”相結合大大提升了閱讀的效果,有效地縮短了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差距,真正實現“學是為用服務”這一目的。
當然,筆者對“讀—思—言”教學模式的研究還停留在很粗淺的程度上,還有很多不足,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去完善,讓它的效果得到更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黃遠振、蘭春壽,2015.初中英語深層閱讀教學模式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11-15.
[3]張青松,2014.建構主義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研究. https://wenku.baidu.com/view/ b25fe7770b4c2e3f57276384.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