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秉貴
【摘要】眾所周知,語數外是高中生學習的三大主科,一直在高中學習生涯中備受矚目。而在語數外三大主科中,最讓家長和學生頭疼的莫過于數學,因為語文和英語的學習和實際的生活有一定的聯系,學習起來不是那么的困難。而高中數學大部分的學習和學生日常的生活聯系不太大,而且學習起來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老師和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在高中生的教材里有大量的輔助材料,如何運用好這些輔助材料來幫助學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中學生 數學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160-01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產生于實際的需要,又和認識、情感相聯系。人們若對某件事感到需要,他就會熱衷于此事。而感到需要的前提是對此事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認識越深刻,情感也就越熱烈,興趣也就越濃厚。目前的高中生正處于叛逆的時期,在學習的好惡上也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決定。因而通過行之有效的途徑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根本,本文依據高中數學教材提供的輔助材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學習的成就感
現代教育家普遍認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而學習的興趣是學生能夠主動的前提,如何保證學生對學習一直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索的問題。在中國,家長大多采取“物質獎勵”的方式來鼓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雖然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會有一個階段的促進,然而這一方式卻并不適合學生長期的學習。畢竟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的乏味和枯燥不是一時的誘惑就可以解決的。因此只有從心理層面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佳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時的產生成就感。比如,筆者聽一位朋友講他的高中學習生涯時,曾聽他講過他們數學老師獨特的上課方式。他的數學是真正的語文老師教的,高三時期,他們的數學老師因病請假,學校的數學老師當時十分緊張,因而他們的班主任語文老師就親自上陣教他們數學。他們的語文老師采用了最會偷懶的上課模式,采用學生教學生的上課方式。在上課之前會提前通知學生由誰負責講課,于是他們的學生在上他的課時輪流做了自己同學的老師。 而這位老師對學生唯一的要求就是無論采取何種方式一定要把自己的同學教會,并且會時時的安排任務來檢驗學生的教課質量和班上學生的學習成果。在這位老師的“逼迫”下,學生自己發明了“小組學習法”、“布置任務法”等多種學習模式。在這種學習氛圍下,他們班在高考中數學成績取得了全校第一。這位教師就很好的掌握了學生學習的一個心理,通過學生教課的形式,極大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結合實際情況創建問題情境
興趣以需要為基礎,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所學習的內容是有意義的,而所謂的有意義必須要與實際生活的需要相聯系。使學生明白現在學習的數學知識在現實的生活中是可以運用到的,這樣創設好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目前的熱門話題“購房”,在我們的教學輔助材料中也有關于這方面的內容。數學教師在教學生學習“數列的概念和簡單表示法”這一新的知識點時,可以先運用這章后面的“購房中的數學”進行引入,讓學生明白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在將來實際的生活中是可以運用到的。并且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一來自熱而然就帶動起來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展示數學的作用
數學的學習大部分的時間畢竟是枯燥乏味的,所以上課的教師可以通過閱讀課后的一些材料“閱讀與思考”、“探究與發現”里的內容來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這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有重要的意義。而上課教師只讓學生自己去閱讀也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沒有自己的欲望,那么讓學生去閱讀這方面的內容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沒有多少助益。這就需要上課教師結合這些閱讀材料加入自己的理解,聲情并茂的傳授給學生。比如中國數學家劉徽發明了“割圓術”,南北朝時代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的π值(約5世紀下半葉),給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過剩近似值3.1415927,發明了當時最為精準的圓周率,領先了世界1000多年。這些內容在閱讀材料中都有涉及。通過教師的引導,一定會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相信同學們一定會為實現中華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
四、結語
本文從三個方面入手介紹了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當代學生的特點而開創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上課的教師根據自己所教的班級特點進行靈活的運用。而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絕對不是運用幾個新穎的教學方式就能立竿見影的,這就需要一線的上課老師綜合時代的特色、所在的地區、學生的特點等多種因素條件不斷的調整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章士藻.中學數學教育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