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化蘭
【摘要】面對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效率低下,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局面,教師應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英語交際環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習興趣;課堂導語;教學方法;學生主體;課外活動
新課標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教學,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英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個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然而當前的英語課堂,多數是教師壟斷課堂,一人唱“獨角戲”,學生當觀眾;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洗耳恭聽;教師問,學生答。結果課堂氣氛只會越來越沉悶,教師也會越教越吃力,學生越學越沒勁。最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湮沒,學習動機被窒息,從而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這種狀況對英語教學極為不利,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改變這種沉悶的局面,讓課堂師生、生生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人根據多年教學實踐,認為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努力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記憶。”(Where there is interest, there is memory.)當前許多學生不愿學英語,關鍵是他們對英語沒有興趣。再加上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學習外語只需要學習、掌握一些語言知識,應付考試就行了。其實只有真正懂得運用英語這門語言才標志著學生的英語水平比較高。一位成功的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
中學生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因此,教師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而打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課時,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懸念的語言,并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
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自然就敢用英語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牛津英語新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學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把教室變成學生的活動場所,讓學生更自由地施展個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樣學習效果自然好。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的講解,把學生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向學生灌輸知識,那么學生只會覺得英語課堂枯燥無味,只有冷冰冰的語法、詞匯,便不再對英語感興趣,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精心設計課堂導語
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和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英語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把學生引入到特定的英語語言環境之中。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之中。英語有一則諺語說得好:“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導入新課也要講究藝術。
課堂開始巧妙導入,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學“How was your weekend?”這單元時,我一進課堂就宣布:“Lets play a game, today!”同學們一起高呼:“Great!” “OK,you answer my question first. Do you like weekend?” 同學們異口同聲:“Ye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I usually watch TV.”“I usually play basketball.”他們很興奮,你一句我一句地搶著說。我一邊聽著他們說,一邊微笑著把他們說到的動詞列在黑板上:play basketball,watch TV,clean my room,do my homework,go to the movie...這時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到課堂上來了,熱情也很高。我趁機說:“ Last weekend I went to a movie with my son,my wife cleaned the room...(說 went、cleaned語速很慢)”不知不覺地進入新課主題——過去時態的學習。
導入的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在教學中,我常常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的實際情況靈活設計,并將各種方法優化組合,接近生活,以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課選擇使用不同的導入方法。無論設計何種類型的導入,都要有較強的目的性、相關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引人入勝,使學生喜歡學習英語。作為英語教師,必須重視導入的設計,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需要,也是衡量教師水平的標尺。
三、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形成最佳課堂氣氛、優化課堂效率的重要保證。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與運用,是教師創造性與教育藝術性的主要表現形式。一位教師在挑選各種具體情況下的最佳教學方法的能力越強,那么他的教學技巧就表現得越嫻熟,越新穎,課堂氣氛就越活躍,教學效果當然也就越顯著。教有定則,但教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在處理知識與技能的關系上,對重點、難點、關鍵性的知識,要精講多練,引導學生拓寬思路,廣開言路,使課堂氣氛既熱烈又嚴肅,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語言運用能力。在處理新舊知識上,要善于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從而產生遷移;同時也要善于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使新舊知識相互滲透,形成整體。另外,要徹底改變傳統的“一本書、一支粉筆加上一張嘴”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實物、圖片、幻燈、錄音、計算機多媒體等直觀教具和現代化電教手段進行輔助教學,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運用,有效強化其對所學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強化記憶,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endprint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間的雙邊活動,它要求達到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效統一。作為教師,在課前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組織,以便將教材內容轉變成學生最易吸收的知識結構;課堂上,教師要進行系統的講授,力求做到“精講”,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明,力求體現“導”字,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練習,針對問題主動地討論探究,力求做到“多練”。多練這個過程實質是學生參與、內化、運用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標準性。這樣,“精講多練”就可以促使師生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共振體。
例如,9A Unit 2 第一課時學習,我先呈現關于顏色的圖片,引出學生感興趣的顏色話題,讓學生主動歸納各種顏色,補充學習新單詞indigo,pink,violet等。根據所列顏色,學生積極表演對話: 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What colour do you like best?) Do you know how many colours there are in a rainbow? “呈現-歸納-表演-創新”這個自主參與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共享交流成果。在歡快愉悅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完成了Welcome to the unit的學習,并且激發了學習colour 的興趣,為Reading學習做好了鋪墊。
五、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英語教學主要是放在課內,向45分鐘要質量。但要學好英語光靠每周幾次英語課是不夠的,還要大力開展課外教學活動。但這種活動不應是課內教學的繼續,也不應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適當的組織。比如,開展英語游戲,開演唱會,學唱英文歌曲,開朗誦會,舉行演講比賽、單詞默寫比賽、聽力比賽、英語表演賽、英語書法抄寫比賽等,其目的是活躍學生課外生活,鞏固課內學的知識,創造英語的學習氣氛,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使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課后進行適當的活動競賽,學生樂于參與,樂于爭先,樂于學習,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總結
總之,教學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創造。而教學過程又是一項浩繁而細膩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教師去不斷學習,探索,總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善于運用豐富多采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開口的交際語言環境和機會,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相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不斷增強,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更有希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