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哲哲,李大新
(曲阜師范大學體育教學部,山東 曲阜 273165)
新學制背景下小群體學習法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以曲阜師范大學羽毛球課為例
趙哲哲,李大新
(曲阜師范大學體育教學部,山東 曲阜 273165)
結合當前新學制背景下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要求,在現有教學學習方法手段的基礎上,加入小群體學習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運用專家訪談法、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實驗對象進行研究,并與傳統的教學學習方法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小群體學習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羽毛球技術水平均有顯著性的提高,可以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提供參考。
小群體;體育教學;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應用
2002 年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了大學體育課的性質,是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與身體活動予以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并明確提出大學體育要實施“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時間、自主選擇內容”,為學生自主學習,形成完善的人格提供更好的環境和平臺。但是,因為學校的客觀環境,教師想要在兩個學時中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一位學生的技戰術得到提高是很難做到的。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決定著學生掌握的程度與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多樣化的教學學習方法與手段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面。
本研究將小群體學習法引入到公共體育課的教學中,通過教師對學生進行干預性分組、分配學習任務,試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通過專家訪談調查發現,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和同學之間的交流較少。但是學生對于能與同學互動,在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的需求是很強烈的。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小群體學習法在高校羽毛球選項課的教學實驗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1.2.1 專家訪談法 走訪了高校體育教學方面的專家,就本研究的設想和組織實施進行訪談,探討本研究實施的可行性。
1.2.2 實驗法 實驗時間:2016年9—10月。實驗地點:曲阜師范大學公體館。實驗目的:本文力求通過教學實驗驗證分析小群體學習模式在曲阜師范大學羽毛球選項課中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設計:對照組教學過程:教師介紹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教師講解、示范本節課的技術動作,學生自由組合的方式進行分組練習,教師各個場地巡視指導學生練習,教師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對常犯錯誤動作進行糾正,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技術動作,安排學生課后進行復習,教師對所學動作進行檢驗和測試。
實驗組教學過程如下:(1)授課前。學生成績的高低是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分組的依據。考慮班級總人數和場地情況(每班40人,4塊羽毛球場地,空地若干),將學生分成4小組,班級中成績最好的4位學生分到4個小組中,成績排名最后的4位學生也分到4個小組中,成績處于中間的32位學生平均分到4個小組之中。每組選舉出1名組長協助教師管理該組成員。(2)授課中。教師宣布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師詢問各小組對于技術動作的認識,由成績好的同學進行演示,教師引導學生,組長帶領成員討論技術動作的構成,得出一致意見,教師進行講解示范。學生分組進行練習,教師邀請學生示范所學技術動作,請學生指出動作的優缺點,教師對重點難點進行總結,教師再次布置練習任務,每名同學負責一項動作環節,同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探究學習,共同提高技術動作。(3)授課后。每堂課結束后教師要全面的分析與反思。根據各個組練習的情況及時地進行總結,適時地調整教學計劃。教師安排組長,課后組織小組成員練習,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練習積極性,保證全組成員都能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實驗變量的控制: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需要對無關變量進行控制。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任務均由筆者擔任,對實驗對象前測和后測的內容均由其他3位羽毛球專業教師進行,3位教師在不知道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情況下進行測試,3位教師的平均成績為學生的最終成績。實驗組和對照學生都為40人,2組各有12名男生、28名女生,實驗前對實驗對象進行正手發高遠球達標的測試,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班級打亂,測試教師隨機進行測試。2組學生在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時數、教學進度、評價標準上均保持一致。
1.2.3 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過程中獲得的數據利用Excel 2003進行整理,通過軟件SPSS22.0進行t檢驗分析。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羽毛球技術達標測試結果分析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在實驗前2組學生沒有正式學習過羽毛球技術,學生的羽毛球技術動作水平是相當的。因此,本文實驗前只對學生的達標情況進行測試。通過教學實驗前對兩組學生的羽毛球正手發后場高遠球達標水平進行測試,統計結果表明(表1),實驗班和對照班在羽毛球技術達標成績上水平相當,2組具有可比性,而且得分較低,學生的羽毛球基礎比較薄弱。

表1 實驗前2組學生羽毛球技術達標情況統計表 n1=n2=40

表2 實驗后2組學生羽毛球技術達標情況統計表 n1=n2=40

表3 實驗后2組學生羽毛球技術技評情況統計表 n1=n2=40
2.2 實驗后實驗對象羽毛球技術測試結果
2.2.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羽毛球技術達標成績測試結果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2組羽毛球技術的達標成績均比實驗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相比達標成績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的成績要優于對照組學生。
2.2.2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羽毛球技術技評成績測試結果比較 羽毛球技術技評成績的測試(總分為5分),技評成績反映了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規范性,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技評成績較實驗前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通過學習學生的羽毛球技術動作更加規范。同時從表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正手發后場高遠球上的技評成績P<0.01,差異非常顯著。由此可以看出,實驗組比對照組學生掌握技術動作更加準確。
3.1 小群體學習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通常指的是人體肌肉活動的基本能力,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綜合反映,也是學生進行各種活動的基本運動能力。人們通常希望對運動員進行各種“加速”練習,可以快速提高其基本能力。但一般認為這種訓練提高的是運動技能水平,基本運動能力是穩定的、遺傳性的,通過練習無法改變(Schmidt,1991)。
3.2 小群體學習對學生技術動作的影響
在教學內容相同的條件下,實驗組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學生,比較兩組在教學過程中的不同點,是在組織學習方法上。實驗組學生采用小群體學習法進行分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經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進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動作掌握好的同學對掌握動作不理想的同學進行及時指導,練習中掌握好的同學陪同掌握技術較差的同學練習,這樣對打的次數增多,學生間的球性提高,對技術動作的提高有較大的影響;掌握好的同學之間也有技術動作上交流的機會,組內成員之間掌握技術好的同學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對技術動作的要領更加理解,技術同樣也會提高;小組之間還會有技術動作比拼的時間,為了小組的榮譽,小組成員都不希望落后,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對照組學生經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后,一般和自己已經認識的同學進行練習,教師關注大多數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情況,照顧不到每一位同學,如果學生一直在錯誤動作的基礎上練習,技術動作也不會有太大的提高,長此以往產生惡性循環,學生對羽毛球課會產生厭倦的心理。
3.3 小群體學習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影響
小群體學習中,小組中的每個同學掌握技術的水平關系到整個小組的成績,進步慢的同學有強烈的上進心,進步快的同學幫助進步慢的同學,進步慢的同學有了同學的幫助更加勤奮,當看到自己進步的時候增強了自信心,小群體中大家都愿意互相幫助,互相溝通,有利于同學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
4.1 結 論
4.1.1 實驗結束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技術達標和技評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實驗組學生的技術評定明顯高于對照組。
4.1.2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幫互助式的學習,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增多,合作能力增強。
4.2 建 議
4.2.1 本研究的成果只是初步的,由于筆者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的限制,得到的研究結果可能有一定的誤差,有待于進一步的補充完善。
4.2.2 教學過程應是綜合的、針對性的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發揮教學方法各自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學效果。
4.2.3 小群體學習法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小群體學習實施的環節嚴格的控制,防止學生出現散漫的現象,影響學習效率。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S].2014.
[2]胡桂英,許百華.初中生學習歸因、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6):757-758.
[3]徐宜芬.淺析排球教學中易犯錯誤動作的糾正方法[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1).
G807.4
A
1674-151X(2017)14-04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4.021
投稿日期:2017-06-02
曲阜師范大學學校級基金資助(XSK201617)。
趙哲哲(1988—),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