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在外語教學中顯示出了其科學性和先進性。任務型語言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用語言進行交流,在做中學,從而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本文探討了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基礎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以教學實例證明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基礎英語》 英語教學 教學改革
《基礎英語》(也稱《綜合英語》、《英語精讀》)是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開設的專業技能課程?!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以下簡稱《大綱》)對《基礎英語》課程安排的建議是教學貫穿整個基礎階段,即大一、大二共四個學期。《大綱》對該課程目標的描述是: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長期以來,筆者所在英語專業教學團隊不斷探索《基礎英語》課程的改革,尋求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為進入高年級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基礎英語》課程改革核心是教學模式的改革,即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嘗試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和“用語言做事”(Use language to do things)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一、《基礎英語》課堂教學與任務型語言教學
語言學者Holec( 1981:48) 曾指出外語教學的目標應該是兩個:一是幫助學生獲取語言和交際技能,二是幫助他們獲得自主,即學會如何獨立學習。作為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課時最多的課程,《基礎英語》無疑肩負著完成這兩大目標的重任。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該課程的目標達成度并不算高。許多學生認為,《基礎英語》無非就是高中英語課的延伸,是集多種枯燥活動如記單詞、背課文、做練習于一體的boring class。真實情況確實如此,《基礎英語》課堂多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偶爾問些問題,學生無精打采地回答yes或no,一節課下來似乎老師講了很多,學生的筆記本和書上也記了很多,然而學習效果卻并不理想,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學了些什么。”
顯然,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既沒有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也無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如何改變沉悶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是值得任課教師深思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師生互動,提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外語教師的青睞,并在實際教學中得以采納和推廣。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國際影響的外語教育理論,是一種基于任務或以任務為驅動的語言教學途徑。其特點是關注學習的過程,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意義的磋商與交流,通過做事來使用語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當學生從教師處領取任務,便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地學習,并且能主動地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學語言,在使用語言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
二、教學實例
語言學家 Willis(1996)提出任務型教學的三個階段,即任務前階段(Pre-task phase),任務環階段(Task cycle phase)和任務后階段(Post-task phase)。在任務前階段,教師是主體實施者,其工作是設計任務并向學生介紹任務,明確任務要求,包括任務具體的分工和實施步驟等。任務環階段是任務型教學的核心階段,在這一階段,實施主體是學生,他們按照教師提出的任務要求分步驟、按計劃完成任務并向全班展示任務成果。任務后階段也叫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這一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師對任務中的重點語言和易錯語言進行總結,分析任務完成情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糾錯和語言練習。
在進行《基礎英語》課程改革過程中,筆者大膽嘗試了任務型語言教學,將這種教學理念全面貫穿在教學實踐與課堂上,包括課前Daily Report,課文講析及練習。以Daily report為例,任務前、任務環和任務后三階段在每一次Daily report中均有展現,具體環節和步驟見表1。
在任務前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師為學生確定Daily Report的主題。主題既可以與教學內容相關,也可以是社會熱點或學生關心的話題。例如,《現代大學英語 精讀2》Unit 2 Say Yes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對白人夫婦就白人是否應該和黑人結婚這一話題展開討論進而爭吵最終不歡而散的故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對婚姻、種族歧視等話題都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于是,教師很自然地將主題限定為Marriage和Discrimination,在講授這一單元時分兩周進行。
任務環階段是整個任務的核心環節,在這一階段,學生將自己的Daily Report以口頭匯報的形式展示出來是這一階段的核心。雖然每位學生的展示時間僅有一分鐘左右,但足以體現出他的準備是否充分,內容是否切題,口語表達是否準確、流利。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聆聽,針對學生表達不清的部分提出疑問,同時注意記錄語言錯誤。
任務后階段是很容易被忽視卻是較為關鍵的環節。教師不僅要針對任務環階段中學生展示的內容指出語言上的錯誤并指導學生改進,還要點評學生的觀點,詢問其他學生的想法,整理重點語言現象并與全體學生進行即時練習。
以上三個階段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在完成每一個任務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資料搜集、文字整理和口語表達的方式實現了“在做中學”和“用語言做事”。
三、結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基礎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應用在課堂報告環節,也同樣適用于課文分析、詞匯語法和課后練習等環節。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任務型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和語言的交際功能,更加適應新時期教與學的要求,是《基礎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值得教師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3]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 based Learning[M].London: Longman,1996.
[4]楊立民.現代大學英語 精讀2[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陳鳴鳴(1983.1-),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翻譯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漢翻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