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張永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遠程培
訓;現狀分析;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04—0463(2017)
16—0022—01
隨著網絡研修平臺的遍布發展和規范化管理,遠程培訓日益成為教師培訓的主要模式之一。本研究以甘肅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遠程培訓現狀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法,從研修平臺、課程設置、考核評價和支持服務等方面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遠程培訓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教師信息技術遠程培訓實效性的幾點意見和建議,現總結如下。
一、培訓現狀分析
1. 研修平臺。網絡研修平臺是能力提升工程參訓教師進行學習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媒介,平臺的性能和運行情況影響著學習進度和效果。2016年甘肅省能力提升工程網絡研修平臺整體運行良好,各機構研修平臺支持主流瀏覽器,視頻播放流暢,僅有約2%的教師偶爾會出現打不開網頁或登陸異常的情況,網絡研修平臺兼容性較好、穩定性較高。同時,有近九成的教師認為網絡研修平臺頁面簡潔、操作簡便,便于開展學習、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參與班級研修活動。
2. 課程設置。基于問卷數據和對課程結構、內容的抽查結果可知,各培訓院校(機構)為能力提升工程參訓教師提供了數量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應用案例,課程類型齊備、結構合理,具有較高的前沿性,但有約四成的參訓教師認為課程設置不夠切合當地教育教學實際或不符合自己的培訓需求,尤其是在語言、文化等方面有較大差異的甘南、臨夏等少數民族地區。同時,部分培訓課程的內容較為專業,不易深入理解和掌握,使得所學知識難以很好地應用于日常教育教學中。
3. 考核評價。考核評價是培訓實施的重要環節,也是體現和檢驗教師培訓效果的重要途徑。但是,有約五成教師認為培訓缺乏完善的后續評價機制,常常是“培訓結束——學習結束——評價結束”,不利于了解訓后教師的教學實踐情況和督促教師持續學習。同時,有約10%的教師認為考核評價以他評為主,缺少激勵教師自我反思和專業發展的自評環節設置。
4. 支持服務。各培訓院校(機構)組織參訓教師開展了不少于3次的教學輔導活動,包括專家講座、主題研討、同課異構、送教下鄉和視頻會議等多種形式。同時,對研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能夠給予及時的回復與指導,幫助有效協調和解決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近五成教師認為訓后跟蹤指導與長效評價環節相對薄弱,落實不夠,使得培訓未能脫離“一次性”的快餐式學習模式,不能長遠地促進教師專業的持續性發展。
2. 約有42%的教師認為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學習,他們在兼顧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等大量工作之外的研修學習,往往是為了完成培訓任務而不是深入有效的學習,難以保證培訓效果。
3. 近四成的教師認為培訓學習難以很好地轉化和應用于教學實踐,或是課程內容實用性不高,或是缺乏促進信息技術應用的激勵機制等,教師難以將培訓學習內煉為自己的能力素養。
三、解決策略
1. 推行多樣化的研修方式。在繼續推行利用電腦進行學習的遠程網絡研修方式之外,積極推行移動學習和U盤學習等新型研修方式,支持和推廣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進行便捷有效的學習,既便于不具備網絡條件的邊遠農村學校和教學點老師有效完成培訓任務,同時還為教師隨時隨地學習創造了便利條件,使得學習的時間和地點都更具靈活性,有效緩解了教師工作生活與培訓學習之間的矛盾。
2. 完善培訓課程體系建設。遠程培訓對課程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層次結構等方面都有著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這就需要在全面分析當地教育教學實際和教師培訓需求的基礎上,力求課程資源的全面均衡與優化配置,形成滿足不同學科(領域)、不同層次、不同地域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需求的課程資源體系,包括充足的必修課程和豐富的選修課程。同時,推行適合多終端的即時測評資源、碎片化課程資源,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需求,使得網絡研修課程資源切合需求、指向實踐,讓教師能夠有效選學。
3. 加強訓后跟蹤指導與評價。建議以信息技術存儲和跟蹤功能為手段,由教師制訂自我發展規劃,在培訓結束后的半年或一年,通過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綜合評價等多種形式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行持續性的跟蹤評價,并給予反饋與指導,幫助教師調整自我發展規劃,促進教師信息技術和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
4. 建立促進應用長效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校應建立促進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激勵機制,將信息技術應用成效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以成果為導向,通過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示范課評選、教學技能比賽、優秀課例征集和教師網絡空間建設等形式多樣的競賽評優活動,一體化推進“培訓——測評——應用”的良性培訓模式,建立成果激勵機制,同時加強經驗總結和宣傳推廣工作,形成促進應用的長效機制。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