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海燕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拓展;延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098—01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學語文科目越來越重視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在小學高年級階段,語文教學更加深入和豐富,教師可以進行拓展延伸的時機和內容更加多種多樣,因此,教師應努力開放課堂,拓展語言文化運用的領域,延伸語言文化的內涵,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的效率。
一、運用拓展性閱讀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采用拓展性閱讀活動對教材進行延伸和補充,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將閱讀安排在課程全階段,可以有效幫助小學高年級學生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1. 課前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前,進行拓展性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接下來的語文課堂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生平資料,了解課文成文背景,查閱相關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2. 課程中期拓展閱讀豐富教材內容。在課程學習進行中,也可以進行拓展閱讀,豐富教材內容。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學生可以充分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孩子的關愛,教師將小說《狂人日記》中的節選部分介紹給學生閱讀,讓學生了解當時的背景下,封建禮教對于孩子的壓制和摧殘是非常嚴重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魯迅先生對于該文作者的關心愛護就顯得更加珍貴。這樣的拓展閱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和文中人物的理解。
3. 課后拓展性閱讀增強學生閱讀興趣。語言文化的學習需要延伸到實際運用當中。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課后也能主動拿起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在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將閱讀作為作業留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全篇《狂人日記》《阿Q正傳》這樣的經典小說,了解時代背景,深刻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挖掘作品內涵。學生是帶著完成作業的態度去閱讀,只要讀進去,便會讀下去,一點一滴培養起閱讀興趣,養成課外閱讀習慣。這對于學生來說,是讓他們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
二、注重課程延伸的有效性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的教學拓展活動已經被大部分師生接受,但是對于如何拓展,拓展的效率,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探討和實踐,把握其中的“度”,符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言文化學習要求和學習能力。語文課堂上的教學延伸,如同菜肴中的調味料,適度最好,少了則菜肴無味,多了則喧賓奪主。如,在學習《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篇古典詩詞時,詩人將山水風景比喻成人的眉眼,精致巧妙,令人拍案叫絕。教師在此處進行拓展延伸,將古典詩詞中對于比喻手法的精巧運用介紹給學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名句拓展,讓學生對于中國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崇敬,樂于更加深刻地理解課堂內容。
三、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語文課堂拓展延伸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教育界將多種運用科技的教學方式引入課堂,有多媒體教學、互動白板教學、音像閱讀、微課堂等多種方式,極為豐富多樣,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以直觀感受推進知識學習和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例如,學習《絲綢之路》這一課時,學生們大多并未了解過絲綢之路沿途是什么樣的氣候條件和環境,沙漠,駱駝,這些都是陌生的符號。教師將著名的紀錄片片段引入課堂,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播放給學生,通過紀錄片片段,學生了解了沙漠的廣袤無垠和荒涼遼闊,也了解了商人在路上除了要機智地與人交往,還要具備豐富的經驗,去面對路途上不同的環境。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拓展延伸,讓課堂非常具有趣味性,眼見為實,對于文字知識的學習更加明確,同時也了解了課文的歷史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對于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學生們能夠充分地去體會。
總之,在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今天,讓語文教學更加開放,要不斷地引入新技術,多帶學生走進生活,走近自然,讓學生能夠不斷汲取新知識,開闊眼界,深入理解語言文化的豐富內涵,熱愛祖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將來的語文學習,乃至全科目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