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斌
【關鍵詞】 環保教育;語文教學;感性認識;自然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102—01
語文這門課程自身的特點是集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實用性于一體。這些特點對發展學生的環保意識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涉及環保的篇目不少,諸如《大自然的語言》《看云識天氣》《食物從何處來》《向沙漠進軍》《蘇州園林》《桃花源記》《春》《濟南的冬天》等,這些文章無疑是很好的環保教材。它們介紹了自然的美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人類過度地活動而造成環境破壞和污染的嚴峻現實,從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下面,筆者就環保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結合語文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特點,發揮教學手段的優勢,發揮課堂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進行環境保護的目的。教師要有正確的觀點、方法去教授教材,聯系生活做合理引導,不做空洞的說教。要進行環保教育,思想是先導。對于環保意識比較明顯、號召力強的文章,教師可借助情節、事例來闡述文章思想內容,從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自學探究的方式引領學生自己從文本中領略自然的美麗,感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精彩”,使學生們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激發他們從環保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使學生逐步增強為環保做貢獻的決心。
二、結合生活實際,啟發學生愛護環境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環保內容不明顯的文章,教師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借題發揮,啟發誘導,如學習《食物從何處來》一文,文章提出食物的來源有兩個:自養和異養。自養就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取食物。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釋放出的廢氣——氧,卻是人類生存必須的,由此可見植物的作用之大,從而暗示學生保護綠色植物,就是保護生態環境。說明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科學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為環保出一份力。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在語文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形成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進而加深學生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展示一系列直觀圖片,諸如土地沙化、茫茫戈壁、沙塵暴、森林破壞、燒山開荒、黃河斷流、河水污染、過度放牧、白色污染、生物滅絕等圖片,同花香鳥語,白云藍天,天籟凈土等圖片作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從而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為例,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投影等方式,讓學生知道羅布泊美麗的過去和可悲的今天,結合投影圖片多方面認識羅布泊消逝的真正原因,進而延伸到幾年前的民勤——這一被稱為如不盡快治理很可能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地方,然后播放有關沙塵暴的錄像,讓學生深刻感受暴風肆虐、千里飛沙的慘景,震憾學生的心靈,引起其內心強烈的共鳴,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如果只顧眼前利益,不顧環境保護,那人類將陷于萬劫不復的絕境,從而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敲響環保警鐘。
四、走進自然,采用作文教學進行教育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例,采用作文方式進行教育。筆者曾以“仰望星空”為話題讓學生作文,一個學生就從環保的角度切入:“仰望星空,我卻很難看清璀璨的群星,城市的煙塵早已遮蔽了我們的雙眼……”新穎的角度、高遠的立意,讓他的文章在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可見,作文不僅是學生展現語言表達能力的載體,也是他們關注和思考現實社會問題的平臺。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適當的話題或材料,拓展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從環保的角度立意為文,這種文章有時會讓人耳目一新。如,筆者所在學校學生每年三月份就要到沙漠邊緣防風固沙,義務植樹。每年植樹,筆者常領學生一邊勞動,一邊觀察,并以“大自然的警告”為話題進行寫作,讓學生直接體會到這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使學生明確環保的直接性和重要性。
總之,隨著科學發展的不斷進步和環保教育的持續深入,人們的認識在不斷提高。教師應以語文課為主陣地,讓環保教育走進課堂,走出校門;進入家庭,輻射社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環保的種子,使每個學生成為環保使者,那么,留給后代子孫的一定是綠色的原野,蔚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新鮮的空氣,清澈的河水。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