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英
【關鍵詞】 幼兒;自理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42—01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人生活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幼兒作為教育教學的特殊階段,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尤為關鍵。幼兒自身的特殊性決定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從小為幼兒打下良好的習慣,將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全方面技能作為幼兒教學的重點和關鍵,從而促進幼兒個體的全面發展。
一、營造適宜的教學環境,為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做好鋪墊
幼兒受年齡的限制,在思想和行為上較為單純,也十分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為幼兒營造適應的教學環境。尤其對于新入園的幼兒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只有在良好教學環境的影響下,幼兒才能夠逐漸激發起生活自理的意愿,才能夠逐漸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為幼兒營造適宜的、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幼兒學會生活自理、愿意生活自理,從而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做鋪墊。
例如,教師可以在園區選擇生活自理能力較好的班級,在課間喝水、小便洗手、午餐吃飯收拾餐桌等階段帶領幼兒去參觀,及時鼓勵和表揚,讓本班幼兒向表現好的幼兒學習;教師可以在語言和實際的物質上給予幼兒一定的獎勵,這樣幼兒就會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想要學習的欲望,從而為自身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二、積極開展趣味性游戲,逐漸培養幼兒自主動手的能力
幼兒年齡較小,對趣味游戲更是熱愛,所以利用幼兒喜愛的趣味游戲來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游戲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不僅能夠讓幼兒逐漸養成自主動手的能力,而且還會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動手的快樂,這對幼兒教育來說是非常適合的。
例如,教師在培養幼兒自己洗手能力的時候,可以編一段兒歌,教幼兒邊洗手邊唱歌。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膽量,將枯燥的洗手步驟記住,而且還能讓幼兒感受到洗手難度降低了。
三、結合實際的社會生活,在生活中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
幼兒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與實際的社會生活是分不開的,教師要將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在實際的生活中引導,幫助幼兒不斷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的幼兒多以3~6歲為主,教師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首先要明確班級內的幼兒年齡,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訂和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但對于多數幼兒來說榜樣法和示范法是較為常用的。
幼兒受年齡特點的限制,對事物的好奇心強,但是自控能力很弱,所以教師應該在幼兒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引導幼兒養成生活自理的意識和能力,并持續對幼兒的生活技巧進行練習,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午休起床的時間,鍛煉幼兒自己動手穿衣服的能力,并且可以讓幼兒比賽看誰穿衣服穿得快并且穿得對。當發現有幼兒分不清正反面的時候,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長此以往,幼兒不僅學會了自己穿衣服,還養成了自己動手的好習慣;也可以針對幼兒穿衣服開展專門的活動,讓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并且得到一定的鍛煉。
四、教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家長在幼兒教育中負有重要的責任。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幼兒園和教師都要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筆者認為,可以在園區內組織家園共育的活動,讓家長加入到幼兒教育中來。當前,在我國的很多地區,獨生子女居多,幼兒在家庭中多數由于父母和爺爺奶奶的溺愛,生活習慣不盡如人意,這對幼兒現階段的成長和以后的發展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幼兒園可以定期在園區內組織家長會,也可以通過微信建立交流群,經常與家長溝通育兒方法,讓家長與老師齊心協力,對幼兒采取相應的要求,這樣才能讓幼兒養成獨立自理的習慣。另外,幼兒園也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戶外、室內活動,讓幼兒幫助父母和老師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如刷碗,掃地等。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而且還會讓幼兒感受到與小朋友在一起,與家長在一起的快樂,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