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林
【關鍵詞】 比較閱讀;方法;應用;優勢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051—01
比較閱讀,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圍繞一定的學習目標,針對某個文本材料(或是字詞、句段,或是內容、形式,或是作家、風格等),聯系與之相關的內容,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比較,經過觀察、分析、綜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組合,使之在頭腦中形成新的優化信息群的思維過程。比較閱讀是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方法。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比較閱讀的認識。
一、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1. 異中求同。異中求同是指通過甄別、篩選、提煉,揭開不同閱讀材料的表面現象,找出它們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養的是學生的求同思維,目的在于找到閱讀材料在內容或形式上的共性,從而認識規律,掌握“定法”。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探尋其共同點,領悟其規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求同之妙,在于使學生在比較歸納中將新舊知識自然聯系起來,迅速掌握同類知識的規律性,從而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 同中求異。同中求異就是通過分析、解剖、探尋同類閱讀材料的相異之處,從而找出閱讀材料個性特征的方法。它培養的是求異思維,目的在于通過比較,尋求差異,認識文章或人物的個性,以便掌握“變法”。通過求異比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點,使學生更準確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個性。求異之妙,在于使學生更準確、更具體地體會閱讀材料的個性魅力,從而汲眾家之長,補己之短。
比較思維有兩個翅膀:一是求同思維,一是求異思維,兩翼協同扇動,才能飛得高遠。所以,在比較閱讀中求同和求異這兩種思維方法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二、比較閱讀的應用
1. 沉入語言,細細推敲詞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感受在同一個語境中不同詞語所具有的不同表達效果,讓學生通過替換比較,體會作者在用詞上的獨具匠心。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比較“一根”與“一把”的表達效果。學生經過討論很快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極度渴望留住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擲的心情,是表現絕望的絕佳描寫。
2. 增減比較中知曉詞語運用的準確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同一語句在去掉某一詞語前和去掉某一詞語后的比較閱讀來品味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如,有學生在讀《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將“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讀成了“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教師可讓學生討論去掉“似乎”一詞后意思有什么區別,讓學生明白這只是作者的錯覺,如果去掉這個詞語,就變成真的了。
三、比較閱讀的優勢
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以下優勢:
1. 它是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較閱讀不同于一般的接觸性閱讀,它是一種透視現象的思考性閱讀,在比較閱讀活動中,無論是同中求異,還是異中求同,學生對閱讀材料必須經過一個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認識過程,才能達到閱讀的目的。因此,比較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有條理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多層次、多側面縱深發展,提升他們思考問題的廣度,激發學生提出富有個性色彩的新穎見解,使學生的思維靈活而具創造性,開闊而具深刻性。
2. 省時高效。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單篇講讀,僅僅就課文論課文、就句論句、就詞論詞,往往容易一葉障目,使學生難以準確地或者在更深層次上把握住課文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難以體會作者遣詞用句的精妙,難以使知識、方法系統化、條理化。但是,如果教師把課文、段落、句子、詞語等,與它們的同類進行比較、歸納、概括,就可使學生高屋建瓴,深入準確地把握住本質特點、個性特征,加速對知識的消化、遷移、運用,從而由點到線地構建知識體系,提升閱讀水平、思維能力、欣賞評價能力,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省時高效的效果。
比較,自然可以辨美丑、明是非、知好惡、識優劣,然而,對于小學階段的比較閱讀,最重要的不在比出高下、品出優劣,而在于,通過比同,使事物共同點得以強化,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通過比異,使事物個性得以凸顯,使視野得以開闊。總之,是通過比較這個手段,使思維深化,使能力提高。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