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洪
【關鍵詞】 研學旅行;素質教育;師生關系;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7—0029—01
在中小學素質教育過程中,研學旅行已然成為了一個重要環節,其知行結合的創新型教育方式,有益于提升新時代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在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能豐富中小學的文化生活,能讓素質教育變得可視化。
研學旅行就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沖擊。就甘肅而言,其本身就擁有著無限的資源,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歷史人文,都為研學旅行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如今,重慶巴蜀中學已經在甘肅省開展過一次以“大漠西北行,重走絲綢路”為主題研學旅行,社會反響良好,這為甘肅省開展研學旅行提供了借鑒。現針對甘肅省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必要性進行分析。
一、推進素質教育,加速文化變革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有許多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學有所成之后,必然外出游歷,閱遍祖國的大好河山,體會各地的風土人情,最終方為一代大家。由此可見,單純的讀書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知行結合,方才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正確方法。
我國素質教育概念提出至今,一直是一種概念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注重學生素質培養的學校少之又少,歸根到底還是沒有一種對素質教育的直觀概念。甘肅省位處我國西北地區,教育水平相對發達地區比較落后,老師與家長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素質教育沒有一種直觀的認識,只注重“知”,而忽視了“行”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研學旅行就是一種綜合了旅游與教育兩大行業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游歷祖國風光的同時,了解當地文化,直觀地學習地理與其他知識,將老師課堂的講述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起來。一方面,在旅游過程之中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生活技巧,交際能力,開闊其視野,增長其見識。
二、改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交流
師生之間最大的問題在于交流,由于平時教學中,教師一直擔任著一種“嚴父”般的角色,雖是三尺的距離,卻有著天上與地下的差隔,學生對老師的敬畏遠遠大于親近,進而導致教師很難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況。在學校時,教師只能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完成作業的情況來了解學生,而在游覽過程中,教師穿插授課,融入學生集體,以平等的交流換得師生關系和諧發展,同時也使得學生對于老師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就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每一位同學在生活中的優缺點,進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師生之間朋友般融洽的關系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大方面,而研學旅行恰好可以變相地改善這種關系。由此可見,無論是是在哪個地區,研學旅行都有必要實行,對于甘肅地區來說,更是應當積極實行。
三、培養地域認可,留住基礎人才
“一帶一路”的提出為西北地區帶來了眾多人才,但人終歸是流動性的,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去留不定。與其寄托于外省人才的引進,倒不如思考一下如何留住人才。現如今,出外闖蕩的學生越來越多,不可否認北、上、廣、深地區發展的機遇要多于其他省,但甘肅省作為絲綢之路的經濟黃金帶,必然有著她的優勢所在,“一帶一路”的提出更是為甘肅帶來了許多機遇,發展前景不比其他地區差。對于眾多的學子來說,畢業之后選擇到外省發展,多是源于對甘肅本省發展機遇的不了解,對整個甘肅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不足。
由此可見,要想留住人才不在于機遇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地域認同。一個地區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從來不是它的燈紅酒綠,而是看它獨特的魅力。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就是在學校統一安排的條件下,引領學生認識甘肅、了解甘肅,通過旅游,對甘肅每個地方的了解觀察,讓他們對甘肅省的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等方面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培養他們對甘肅省的鄉情,也同時培養他們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和作為一個甘肅人的自豪感。
四、促進旅游發展,改善經濟環境
長期以來,農牧業和能源原材料工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通訊和餐飲產業構成了甘肅的整體社會經濟,而旅游業的發展卻一直滯后,在當下我國經濟蓬勃發展,旅游產業不斷擴大的時候,甘肅空守著一座金山卻沒有開發,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研學旅行旨在知行結合的素質教學,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改善經濟環境。在甘肅省本地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增加學生見聞的同時,可以通過媒體宣傳等方式吸引周邊省市的院校組織活動,進而擴大甘肅旅游景點的影響力,吸引學生外的人士赴甘肅旅游,推進旅游業的發展進程,從而改善甘肅地區的經濟結構。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