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關鍵詞】 奧爾夫教學法;節奏;創造性;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123—01
一、創造性是音樂的靈魂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造性思維是從小發展起來的,音樂最能給人以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奧爾夫教學法正是抓住了這大好時機,使一個人從小養成創新的思維習慣,并使創造性能力逐漸得到發展。因為奧爾夫教學法的每一個課例都有即興創作或創編活動,小至一些動作,大至創編音樂劇。在所有的創編活動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會全身心地投入,而后又為自己創作的成功感到欣慰與自豪。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本能地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難的,甚至可以表現出一定的水平。因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用擔心“學不會”而挨訓或丟面子,因而都會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滿足感。這種自然流露的形式有助于促進學生即興發揮的創造力的萌發。這種創造力的萌發和得到激勵,造就了學生學習各種音樂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狀態,教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誘導者和參與者。愉悅身心、學習藝術,二者相得益彰,這正是奧爾夫教學法的重要特點之一。
二、實踐活動貫穿教學始終,學生主動學習音樂
奧爾夫教學法認為每節課不用太多的講述,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去做什么,通過實踐排練與即興創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節課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過程中去感知音樂的內涵,去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在情感上的溝通與聯系;在“玩”中增強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在這里我們是學習的主人。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奧爾夫教學法便有了明確、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參與實踐活動。它要求把教師怎樣講變成讓學生去怎樣做,在每一次活動之前通常會根據所選的內容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定出很具體的目標、投放各種豐富的材料、組織有趣的游戲,逐步加深難度,盡可能地把一個個目標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地“動”,在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綜合能力得到了培養。這完全符合我國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全面發展一代新人的方針,對改變我國教育長期以來以知識傳授為主要屬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學
奧爾夫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不是旋律。他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朗朗上口的童謠、兒歌均有鮮明的節奏性,孩子們邊念兒歌邊加上身體動作,穩定的拍率、準確的節奏感就可以在這里得到訓練。一首兒歌可以選擇不同的節奏型來為其伴奏,通過身體(拍手跺腳)或節奏樂器(甚至音條樂器)來伴奏,這些伴奏每個聲部只需反復奏一個固定音型,對每個聲部來講再簡單不過,可合在一起就是一首美妙的多聲部作品了。也可以用一些人聲嗓音做的節奏型來為兒歌伴奏,如可將《小駱駝》配上“叮叮 0叮|叮 叮|”,《母雞叫咯咯》配上“咯咯 噠| 咯咯 噠|”等嗓音伴奏。只是要根據孩子們的接受能力來掌握究竟使用哪些節奏,發展到幾個聲部。
四、讓枯燥變得有趣
奧爾夫樂器包括兩大類:無固定音高的敲擊樂與有固定音高的樂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有特異音響的打擊樂,如蛙鳴筒,音色非常獨特的樂器比如中國的各式鑼、鈸,都可以在以上樂器組的基礎上加進去增添特色。通過樂器的演奏(特別是集體合奏)能使學生更多體驗群體合作。在這個集體中,孩子們自己管自己,通過器樂合奏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服從指揮、嚴守紀律、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自信與尊重別人等等,在人格培養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可將“李鋼”換成鼓敲“××”節奏;“王小 明”換成雙響筒“×× ×”節奏; “歐陽 宇文”換成串鈴“×× ××”節奏。全班分三組,每人一件樂器,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三聲部節奏樂隊了。由于每一個聲部只演奏一個固定音型,無任何技術負擔,因此教師還可以指揮聲部的進進出出,學生只需跟隨著指揮開始、停止,強弱快慢變化即可,又不看譜,又不會擔心出錯。如果用這個節奏樂為一首大家熟悉的兩拍子的童謠或歌曲做伴奏,邊說(唱)邊奏,又增加了難度(一心二用),又使音樂更豐富,會讓學習更加有趣。
奧爾夫教學就像一塊面包,一大塊精神面包,教師只有靠自己去慢慢品味,才能慢慢品出它的獨特味道!認真研究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和體系,我們會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