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娥
【關鍵詞】 主動性學習;放手;問題意識;
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6—0125—01
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雖然課前花了很多精力,課堂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但學生的學習熱情仍然不高,學習效果仍然不明顯,究其原因,還得歸咎于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牽得緊,不舍得放手。換句話說,就是不放心學生,殊不知,這樣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也束縛了學生的大腦,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課堂能實現高效嗎?以下是筆者的一點教學體會。
一、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問題
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過學生的內因——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才能實現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只有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那么,如何使學生的智慧匯成溪流?教師只能“導”不能“給”,因為“給”只能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教師要淡化講的意識,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上下文之間、過渡銜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要學會放手,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采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甚至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經過挫折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有一次做練習時,遇到這樣一道練習題:校園里有一座美麗的小花園,小花小草因為遭遇侵襲耷拉下了頭,于是一張提示牌豎了起來,問題來了,“能用你自己的智慧為它寫上一句溫馨的提示語嗎?”(“溫馨”下面加點),常見的有“小草青青,腳下留情”!于是筆者將問題拋給了學生,沒想到,學生們的提示語像春風,親切、溫暖:
別碰我,我怕疼。——何丹鳳
我雖然很美,但我很脆弱,請不要傷害我。——趙悅
花兒非常脆弱,請小手、腳兒別串錯了門。——王志強
忍住手、管住腳,讓校園更美麗。——金元璽
我可以供你聞、供你賞,但不許碰。——徐鵬冀
只能看,不能摸喲。——黃榮
愿君莫伸折枝手。——陳雅芬
……
多溫馨的提示語啊,從學生幼小的心靈流淌出來的稚嫩語言,相信會引起同齡人的共鳴,如果真的將它們展示于學校的花園邊上,對他人是一種提示,對創作者又是何等的鼓舞。
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學會提問題,教師就得有問題意識。有教師說,我的課堂氣氛融洽、和諧,課堂上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了,但許多學生就是不問,或者不會問。的確,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確實有難度,怎么辦?教學實踐證明,互換角色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讓學生提出問題考教師,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考學生,這一下子倒過來了,學生們興致來了,提的不再是“明知故問”的過于簡單的問題,為了考住教師,他們肯定要鉆研教材。以下是筆者上《草船借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學生們提出了以下問題考教師:
周瑜是真的讓諸葛亮造箭嗎?
諸葛亮為什么只對魯肅說他的計劃,而不對別人說呢?
諸葛亮出發去借箭時,叫上魯肅用意何在?
如果是周瑜,他能不能成功地借箭?
諸葛亮在借箭途中,心里不緊張嗎?
……
“擅于問問題的人才是善于思考的人。”有了學生大膽質疑的課堂,那將是高質量的課堂,充滿活力的課堂,將會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用教材教語文
為了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教師鉆進教材里就出不來,有品不完的詞句,提不完的問題,理不完的知識點,說不完的話語,想要面面俱到,卻如蜻蜓點水,一面也沒落到實處。正所謂“吃力不討好”,怎么辦?要學會取舍,應該讓課堂教學內容圍繞語言的學習為主,舍棄一些可以舍棄的東西,其實抓住本質的,去掉非語文的東西,才能有所得,正所謂“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語文課,就應該追求原汁原味的語文味,詞味、句味、文味、讀味、品味、書寫味。一節課,教師帶著學生們認認真真習字、品詞、閱讀,輕輕松松說話、寫話,這就夠了。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師的角色仍處于權威:教師認為自己比學生高明,常常主宰學生的對話;大部分學生因為害怕暴露自己的無知和錯誤,不敢說出所想所感,常常揣摩并迎合教師的需要。這種情況亟需改變,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輕輕松松的課堂,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同樣,學生掌握了主動權的課堂,更是教學質量得以提升的重要標志。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