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陽宗+馬德佳+王吉斌
高臺縣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如馬鞍,是古絲綢之路和新歐亞大陸橋的咽喉要道和西進新疆、北入蒙古的戰略要沖,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高臺縣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為抓手,著力在深入學習、明確責任、抓好落實上下功夫,將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推動工作、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改善民生、提高質量的有力舉措,著力促進公平優質,辦人民滿意的高臺教育。
注重頂層設計,凝聚公平優質發展共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高臺縣始終把教育作為聚集人氣的突破口和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一號工程,將教育布局規劃與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編制了《高臺縣教育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2020)》《高臺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2012-2020)》等政策措施,對全縣教育事業作了全面科學的規劃和部署,明確了推進教育公平優質發展的“總框架”、“時間表”和“路線圖”。
同時,縣委、縣政府將教育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堅持五個不動搖(教育問題優先解決不動搖、教育布局優先規劃不動搖、教育投入優先保障不動搖、教師隊伍優先補充不動搖、教育督導優先安排不動搖),建立了常委(務)會議議教、務虛會議論教、視察調研促教的常態化機制,形成了四大班子齊抓共管、相關部門緊密配合、主管部門統籌抓總的格局。并在解決了辦學條件、硬件設施的問題后,連續四年,分別召開了以“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模式”、“提高質量,全面發展”、“打造名師,鑄造名校”、“家校共建,凝聚教育合力”為主題的教育務虛會,專題研究教育,保證讓每一位適齡兒童都能公平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優化教育布局,夯實公平優質發展基礎
近年來,高臺縣從“改善條件、優化布局、盤活資源”的目的出發,按照適度集中、擴大規模、優化資源、均衡發展的思路,堅持高中初中在縣城集中、小學在各鎮集中、教學點在中心村集中的原則,統籌考慮現有教育資源、中小學服務半徑和教學保障能力等因素,合理布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先后撤并初級中學6所、小學48所,改建教學點25所,全縣形成了4所初中、3所城區小學、8所鎮中心小學、6所農村完全小學和43個教學點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保證了學生就近入學,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同時,高臺縣堅持將全面改善辦學條件作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有力措施,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改善辦學條件。近年來,累計投資2.04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54所,校舍面積57215.4平方米,新建圍墻3487米,硬化校園59225平方米,消除危房12152平方米,有效解決了部分學校班額過大,生均占地、生均校舍面積不足以及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目前,全縣幼兒園、小學、初中生均校舍面積分別為11.46平方米、11.96平方米、18.73平方米。
在改善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同時,高臺縣還積極開展寄宿制學校建設,鼓勵各鎮其他小學及教學點4-6年級學生到鎮中心小學寄宿就讀,利用原初中校產資源,辦好了4所寄宿制中心小學,并將3所城區初中和一所開發區學校改建成了寄宿制學校。近年來,新(改)建學生宿舍12646平方米,購置學生用床406副,徹底消除了“大通鋪”現象,實現了寄宿學生一人一床。此外,為11040名寄宿生和42所農村小學及教學點從業人員落實了乘車補助和工資486萬元,消除了寄宿學生及其家長的后顧之憂。
打造智慧教育,實現公平優質資源共享
高臺縣將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均衡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累計投資976萬元,購置電腦597臺,一體機225臺,新建錄播教室5個,智慧教室2個,安全視頻監控平臺1個,師機比達1:1、生機比達6:1,一體機模式的“班班通”覆蓋率達100%;創建數字校園網絡平臺,在全市率先建成了萬兆核心、千兆主干的城域教育網絡,覆蓋66所學校及教學點,惠及4193名農村學生和603位農村教師,有效解決了農村薄弱學?!伴_齊課、開好課”的問題,為現代教學手段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物資條件。
同時,加快基礎教育資源庫、數字化實驗室、教學應用和家?;ネǖ绕脚_建設,開設視頻點播系統,組織教師注冊個人空間,上傳教學資源,在線“曬課”,積極開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師工作室網絡教研等活動,縮小了城鄉、校際間“數字差距”,實現城鄉學校異地同上一堂課,讓農村學生享受到名校名師的教學資源。全縣教師累計曬課540節,獲得市級優課62節、省級優課21節、部級優課2節,有36件作品、41名教師在相關評選活動中獲得省部級獎勵,為農村學校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大餐”。
均衡師資配置,構筑公平優質人才優勢
教師隊伍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近年來,高臺縣不斷創新教育人力資源配備機制,積極構建多元實效的教師隊伍管理體系,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制定下發了《高臺縣教師“十不準”》《高臺縣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實施意見》《高臺縣體藝教師“走教制”試點工作實施意見》等文件,補充教師107人,配備寄宿制學校生活管理員42名、保安54名、醫務人員14名,全縣各學校校醫、保安配備率達100%。此外,高臺縣以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為切入點,不斷調整優化師資結構,近年來,全縣共有457名教師、30名校(園)長進行了輪崗交流,有6所城區城郊學校與14所農村小學、173名城區名師與農村教師結成了幫扶對子,有效地推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充分激發了全體教師的工作熱情,為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推動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轉變,提升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技能,高臺縣出臺了《高臺縣中小學(幼兒園) 教研常規管理制度(試行)》和《高臺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優質課評選管理暫行辦法》《高臺縣小課題研究實施指導意見》《高臺縣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千名骨干師資培養項目實施方案和高臺縣名師引領骨干教師成長示范項目實施方案》等文件,構建了集中培訓、校本培訓、自我研修“三級培訓網絡”,建立了浙江大學、成都石筍街小學、甘肅沁園教育中心、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四個基地”,落實了“項目、結對、校本、轉崗、特長”五大培訓活動,實施了教師全員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管理者培訓“三個梯度”的人才素質培訓提升工程,組織教師“走出去”學,外聘專家“請進來”教,培養骨干“長出來”帶,累計培訓校(園)長403人(次)、教師13833人(次),有12名教師成長為省級青年教學能手,200多名教師成長為省市縣骨干教師,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endprint
為有效激勵農村教師安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高臺縣把鼓勵鄉村教師長期從教作為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公平的人才基礎和智力保證,建立了教師每兩年定期體檢制度,將班主任專項補助資金提高到了每生每月5元。按照工作年限和從教地點為鄉村教師發放了鄉鎮工作補貼,落實了人均每月300元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每人每年600元的鄉村教師交通補助,對134名優秀鄉村教師進行了限額外聘任,有效激發了鄉村教師扎根農村、情系教育的熱情。
同時,針對全縣農村教師,特別是偏遠農村教師的住房難問題,高臺縣把實施教師安居工程作為改善農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吸引優秀人才在農村長期從教、穩定農村教師隊伍、促進城鄉教師交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累計投入843.7萬元,在南華、駱駝城、新壩、黑泉等鎮新建教師周轉宿舍109套3877平方米。
創新管理模式,提升公平優質發展水平
積極探索城鄉教育共同體,出臺了《高臺縣農村小學“一校多區”管理模式實施方案》,實行中心小學校長負責制,“中心帶動,一校多區”的管理模式和教師配備,教學教研,資源共享的“三個一體化”管理。同時,根據教育發展實際,采取“整片劃撥,方便入學”的方式,將解放街小學六年級和城關初中七年級學生整體轉入高臺二中,化解了部分城區學生上學遠的難題;采取“擴大規模,一體辦學”的形式,將處于工業園區的南華鎮中心小學就近并入南華初中,實行一體化管理,在化解大班額問題的同時,徹底解決了農村初中因規模小造成資源浪費大,以及工業園區學校教學用房不足的問題。
探索“名校+新?!蹦J剑M織黑泉、駱駝城中心小學等新建?!白叱鋈ァ⒁M來”,借力外地名校經驗,打造自身特色;探索“名校+弱?!蹦J?,發揮西街、解放街小學等縣域名校示范引領作用,幫助薄弱村小突破瓶頸,推動城鄉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探索“名園+新園+民園”模式,發揮縣第一幼兒園、東苑幼兒園及農村中心幼兒園引擎輻射作用,創建省級示范性幼兒園1所、省級一類幼兒園6所、市級標準化幼兒園32所,整體提高了學前教育發展水平。
另外,把“特色立校、特色強教”作為優質均衡的必然要求,大力開展以體育、藝術、書法和勞動實踐等為主題的特色教育活動,開設了游泳課,舉辦了全縣青少年才藝、微電影大賽,建立了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鄉村學校服務站”,推出了西街小學足球操、新壩中心小學石頭畫、駱駝城中心小學花樣跳繩等特色活動,培育了駱駝城中心小學“韌”文化、光彩幼兒園“和樂”教育、西街小學“雅行”教育等一批理念先進校。
關注弱勢群體,構建公平優質普惠機制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推進教育公平的基礎。高臺縣堅持每年開展以“幫寒門學子入學,助貧困家庭脫貧”為主題的“陽光圓夢工程”,著力讓每一位家庭貧寒的學生都能得到救助,讓每一個需要溫暖的學生都能享受陽光。2013年以來,累計為4516名家庭貧困大學生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2596.56萬元、919名家庭經濟困難中職生發放國家助學金149.68萬元、4316名家庭貧困普通高中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748.9萬元、138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普通高中學生發放免學費和書本費資金5.52萬元、125名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發放路費7.45萬元、符合學前教育免保教費條件的7113名幼兒發放學前教育免保教費(補助)資金528.605萬元。
此外,高臺縣還出臺了《進一步加強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工作的實施意見》,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全部納入財政保障范圍,依托8個留守兒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兒童、愛心媽媽、指導教師信息庫,并于2015年,在新壩鎮新溝村建立了全省首家建檔立卡貧困村留守兒童之家,推進了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向縱深發展。同時,建立了城區中小學、幼兒園特殊群體學生就讀考核制度,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特殊教育少年兒童隨班就讀工作的實施方案》,建立隨班就讀資源教室3個,“三殘”兒童入學率達95.8%。
在加大各項教育惠民政策落實力度的同時,高臺縣還注重拓展助學途徑,通過開展“立國愛心”基金發放、“金秋助學”資助等活動,鼓勵社會各方力量捐資助學,積極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入學難的問題。近年來,累計發放“立國愛心”基金41.03萬元,資助學生685人次;籌集“金秋助學”捐款117.8萬元,資助學生785人。并通過圓夢行動、暖冬行動、希望工程等累計爭取相關社會資助110多萬元,資助困難青少年300多人,沒有讓一名適齡青少年兒童因家庭經濟貧困而失學。
編輯:蔡揚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