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多俊
【關鍵詞】 作業設計;有效;綜合化;興
趣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4—0090—01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把知識用于實際的初步實踐,更是教師了解學生和檢查教學效果的一個窗口。一項設計精巧的作業,可以與課堂教學緊密配合,不斷促進學生思維、智力、興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能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
一、作業設計應興趣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教師多講,學生也會自覺認真地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不妨嘗試以下幾種語文實踐性作業:
1. 續編故事。在學完課文以后,為了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強化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順著作者的思路把課文續寫下去。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如:學完《窮人》一文后,讓學生續寫窮人一家的未來。通過續寫,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窮人勤勞善良的品質及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與罪惡。
2. 想象畫圖。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過想象畫圖,學生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習。例如,在教學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筆者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幾天后,學生的作業交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面,對教師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學生從中也切實感受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而深遠的意境。
3. 演課本劇。對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強、故事生動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自愿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學生編課本劇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的好機會。在此過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簡單道具,為了表現人物品質,學生就得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神態等,為了排好課本劇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等等。這項作業很費工夫,但學生對排演課本劇作業非常喜歡,例如學了《晏子使楚》《半截蠟燭》后,學生試著把這兩個劇本演一演,將文字轉化為具體情節,興趣濃厚。
4. 辦手抄報。辦小報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辦法,也是學生才藝展示的一個大舞臺。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后,教師要求學生收集有關環保的圖片、文字資料等,舉辦一次“環保知多少”的小報展覽。既延伸了課堂訓練目標,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又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二、作業設計應綜合化
作為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作業,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要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學習語文,汲取營養。
1. 課內外聯系。讓學生在課余、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如學了《十里長街送總理》后,教師可推薦學生課外讀《大地的兒子》;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讓學生讀《安徒生童話》;學了《草船借箭》后,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
2. 學科間融合。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盡可能綜合學習并運用知識,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有的課文還可以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算一算,運用自然常識動手做一做實驗,還可以把閱讀同科技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寫觀察日記同飼養、天文、地理、勞動等結合起來。
3. 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要用到語文,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觀察作業,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利用現代視聽手段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讓學生成立“錯別字糾察隊”,爭當“啄木鳥醫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發現、糾正錯別字,規范祖國的語言文字;春節期間,讓學生摘抄、搜集春聯,對比賞析;布置學生從廣播中、電視上、報刊里和街頭上搜集廣告用語,再自己嘗試為某種產品擬廣告;讓學生到花園中、公園里、街頭去摘抄文明警示語,自己也寫上幾句類似的文明警示語,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園的花圃中、植物園里。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2016年度課題《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的成果之一,立項號:GS{2016}GHB1806)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