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媛圓
摘 要:《經濟政治與社會》是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必修課程的核心,主要涉及經濟、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內容,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動參與社會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有效課堂,教師就應堅持“三貼近”原則,轉變思維模式,營造學習氛圍、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經濟;政治;教學;思考;興趣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必修課程的核心,主要涉及經濟、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內容,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動參與社會的能力。有效課堂需要師生良性的互動,教與學應是和諧穩定的過程,要高質量的實現教學目標,就必須創新地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學習熱情,成為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
一、教學現狀分析
(一)傳統教學模式脫離學生實際
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往往習慣“講課”,滿堂灌的講授,試圖把教材知識原封不動的“說”給學生,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一張嘴就霸占了整個課堂,學生的參與,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發展就這樣被忽略了;與之相反的則是有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教學秩序混亂、教學目標雜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這兩種傳統教學模式最終都會抑制學生求知的興趣,更不用提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
(二)涉及政策理論多,學生理解難;涉及社會熱點多,學生困惑多
本課程涉及的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抽象,而學生年齡尚小、閱歷不足等特點,導致教學難度加大。此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特殊時期,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想與教材中所要求的道德規范的不能統一,致使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社會現象,阻礙了德育教學的效果。教師課前如果準備稍不充分,時事內容不能及時更新,教材知識不能全面挖掘,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教學中往往注重宣揚真善美卻忽視了引導學生辨別假惡丑,這樣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對美好的事物充滿希望卻很難抵擋住誘惑。
(三)偏重專業課程學習,輕視德育課程
在職業學校中,這種心理在某些教師中也有體現,就是“偏重技能訓練、輕視素質能力培養”,殊不知成功人士往往是一些工作能力、思想素質極高的人。一些中職學生非常重視學習專業課程,對德育課卻非常忽視,認為德育課就是喊口號、教條主義;加上他們本身基礎知識就相對薄弱,基礎不好,提不起學習興趣,當出現不能理解的事情時便會產生厭學心理。
二、關于提高本課程課堂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
本著“貼近實際、貼近職業、貼近學生”的教育原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至少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教學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除了灌輸學生知識以外,還要啟蒙學生用心靈感悟,引導他們用價值觀判斷,教會他們用語言表達,放手讓學生自主發展。因此,教師思維的轉變是關鍵。除此之外,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高效課堂的基礎所在。用關心暖人心,贏得學生的信任,獲得學生的尊重,讓你講的話具有感召力,你的要求才能夠實現。
(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喚起自主學習興趣
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這是保證學生能夠積極回答的前提條件。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教師需充分了解教材和學情,根據實際情況,充分準備學生感興趣的課堂問題,通過適度提問達到課堂教學目標。例如,本課程會涉及“市場配置資源”內容,教師進行該內容授課前,可先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老板,你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你會把價格定高一點還是低一點?”“假設你公司生產出的產品物美價廉,賣得非常好,市場上供不應求,工人的工資都不低,那么你容不容易招工?”
通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可以溫故知新,復習上節課所涉及的價值規律問題,引導學生鞏固知識點,二可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市場資源配置”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關注社會生活,營造學習氛圍
德育如果沒有生活做中心,就是“死”德育。《經濟政治與生活》這本教材就是講著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現象,“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要辯證的活化教材,下面介紹筆者常用的兩個主要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是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學生演講,不限制具體內容,或時事新聞,或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或總結等,不超過100字。剛開始學生積極性不高,臨時準備的大有人在,還有站在講臺上不說話應付老師的現象,之后我采取了評分的方法,根據案例質量和分析進行評分,計入平時成績,表現較好的同學口頭鼓勵。時間長了,學生摸到門路了,就愿意參加了,也留心觀察生活了。我體會到,教師只有沉得住氣,持之以恒貫徹既定方案,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感知。
二是將難點變成具體的例子表現出來,通過互動、情境體驗,達到理解掌握教學難點的作用。例如,課程第一課涉及“商品的交換”,為了解決“交換”這個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教師模擬原始社會部落間物物交換的情景,讓每個學生從事先準備好的紙袋中取出一個物品,在規定的時間與其他人交換,換來自己想要的東西,第一輪只能交換一件物品,第二輪可以交換兩件,隨著物品的豐富,讓學生直接體驗到交換難度大大增加,從而解決了教材中的難點。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效課堂要求教師學會使用新的合適的教學理念喚醒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能力的提高。教師要想盡辦法,運用一切方法創建高效、優質的課堂,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努力,這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所在。
參考文獻:
[1]廖冬.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與對策思考[J].科技信息,2013(4).
[2]黃建棠.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教學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