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元
【摘 要】本文簡要分析了連云港市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從政策、技術、意識、經濟和市場五個方面總結了影響連云港市綠色建筑推廣的障礙因素,以期找出解決對策,為連云港市綠色建筑更好更快的發展盡微薄之力。
【關鍵詞】連云港;綠色建筑;現狀;問題;障礙因素
Analysis of barrier factors affecting green building promotion in Lianyungang
ZHENG Zhong-yuan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Jiangsu Lianyungang, 222006,China)
【Abstract】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in Lianyunga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is basi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policy, technology, economy and market awareness, summari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motion of green building in Lianyungang cit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Lianyungang city green building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to make modest.
【Key words】Lianyungang; Green building;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Obstacle factor
1 連云港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省市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相關政策影響下,連云港市綠色建筑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截至2017年6月,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累計總數已有34項,建筑面積共計392.87萬m2;(2)綠色建筑示范,2012年獲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2016年和2017年相繼入選“江蘇省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和“江蘇省海綿城市試點城市”, 成為全省設區市中僅有的兩家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雙試點城市之一,目前,綠色建筑示范區已實現市區全覆蓋。(3)綠色建筑產業發展較快,太陽能光伏產業、風電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發電行業蓬勃發展。(4)政策體系初步形成,連云港市政府在國家和省市的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相繼出臺了《連云港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實施方案》、《連云港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城市示范項目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推行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一體化工程實施意見》、《連云港市建筑節能管理規定》、《連云港市加快綠色建筑發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與此同時,連云港綠色建筑發展中還存在些許問題,如無論綠色標識的數量、面積還是二星以上綠色建筑數量,和省內其他地級市相比,發展速度偏慢,規模較小;綠色建筑質量不高、分布不均,表現為,所獲綠色標識項目一星級占比偏大,且均為設計標識,運行標識項目為零,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均為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為零;綠色建筑主要分布在市區等。
因此,為了更好地加快綠色建筑的推廣,有必要對影響連云港市綠色建筑推廣的因素加以分析。
2 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綠色建筑推廣的因素很多,為了便于分析,可歸納為政策類、技術類、意識類、經濟類和市場類等五個因素[1]。
2.1 政策類因素
由于綠色建筑具有明顯的外部經濟性,綠色建筑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并不能享有其全部社會效益,卻承擔了相應的社會成本[2],因而使得依靠市場來推動綠色建筑發展成為不可能,政府關于綠色建筑方面的政策和法規是影響企業建設綠色建筑的最初動力,也是推廣綠色建筑的重要影響因素。
2.1.1 法律法規強制性不足、可操作性差
目前,連云港市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國家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省、市級建筑節能相關政策文件等,雖然涵蓋面比較廣泛,但是沒有針對綠色建筑的專門立法,國家法律法規雖然涉及到建筑節能,但缺乏強制性規定、缺乏明確的法律責任與處罰措施;而具有操作性的部門規章、省市級法規則層次較低、在具體運用中難以產生法律效力,缺乏對行為主體的法律制約。
2.1.2 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待完善
目前,適用于我市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主要有2006國家出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以及江蘇省根據本省實際制定的《江蘇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江蘇省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江蘇省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施細則(暫行)》等,這些標準的問世,使綠色建筑由理論示范步入實踐階段,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定性評判多、定量評判少,從而使得評判主觀性大,評估質量以及評估的科學性較低,建筑商在政策指導不明的情況下無法有效展開綠色建筑的推廣;另一方面,評價標準更多考慮的是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而對建筑本身的舒適性和經濟性考慮不周,因而不利于減少開發商和住戶的相應成本,影響綠色建筑的推廣;最后,我市尚未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考慮我市經濟水平、人文環境等的基礎上,制定符合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地方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實施細則。
2.1.3 綠色建筑政府管理缺位
一方面,缺乏統一的綠色建筑管理機構,連云港市的綠色建筑主要由連云港市城鄉建設局負責,但由于綠色建筑渉及的面比較廣,除了建設部門以外,綠色建筑工作還會涉及到財政、稅收、國±、環保等十多個不同的部門,有大量工作需要各部門協調配合,由于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在綠色建筑管理過程中一旦涉及各部門的利益,協調起來往往比較困難,不利于形成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合力;另一方面,缺乏關于推廣綠色建筑的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制度,使得相關部門缺乏工作動力。endprint
2.1.4 綠色建筑市場激勵政策不足
目前,連云港市己經形成了一些經濟激勵措施和機制,例如省級、市級建筑節能專項資金的設立、對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的獎勵、信貸激勵的政策等等, 但目前還存在評審成本高、補助范圍小、補助資金少等問題,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財政稅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相關主體發展綠色建筑的內生動力不足。雖有一些與建筑節能、節水、環保等相關的財稅激勵政策,但還沒有專門針對綠色建筑的稅收、金融優惠政策。房地產開發商開發綠色建筑在土地獲取、項目審批、融資等方面還沒有激勵措施;消費者購買綠色建筑尚缺乏鼓勵措施,市場需求拉動不足;現行的綠色建筑設計取費標準偏低,影響設計者積極性。[3]
2.2 技術類因素
綠色建筑的技術研發可降低綠色建筑増量成本,提高綠色建筑使用效果,因此綠色建筑技術對綠色建筑推廣有著極大幫助。
在規劃設計方面,呈然我市有建筑設計院、規劃市政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設計院、水利規劃設計院、礦山設計院等資質較高的設計院,但在綠色建筑的設計研究方面,還沒有開展相應的研究。綠色建筑的設計僅以達到評價標準一星要求為目的,多采用太陽能、地源熱泵、雨水收集系統等方法,沒有結合本市情況進行分析,設計雷同,節能效率不高。
在建材產業方面,連云港市還沒有形成綠色建材產業鏈,綠色建材的認證和檢測體系不完善,建材市場魚龍混雜,影響了綠色建材的使用效果。
在施工技術方面,施工技術不成熟 ,施工難度大,和傳統建筑相比,更易產生一些工程問題,對施工技術、專業施工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業作為傳統產業,一線作業工人80%為農民工,整體素質較低,缺乏綠色建筑方面的知識與經驗。
在科研投入方面,綠色建筑產業化涉及綠色、節能、環保、減排等方面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究和產品,由于我市經濟基礎薄弱,與其他地區相比,在綠色建筑及其產業化領域的科技投入仍相對不足。
2.3 意識類因素
區別于傳統建筑,綠色建筑的產生與發展涉及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法律制度等諸多方面的全面革新,因此綠色建筑的推廣,其困難不僅在于技術層面,更在于既有的思維理念與價值觀。
2.3.1 消費者意識
首先,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認識模糊不清。由于政府及相關機構在綠色建筑方面的教育宣傳力度與內容都不強,導致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僅限于節能的、高成本的、有植被綠化的建筑,加之現實中綠色建筑的供應不暢,消費者無法親身體會綠色建筑的益處。
其次,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無明顯需求意識。隨著近年來連云港房價的不斷上漲,消費者在進行購房決策時,主要考慮建筑物的區位、交通狀況、基礎設施、周圍環境等因素,至于建筑物本身是否綠色建筑不是一個重要參考依據,這直接影響了綠色建筑的推廣。
2.3.2 行業意識
大多數開發商簡單片面地理解綠色建筑的含義,對綠色建筑缺乏真正的認識和了解。如個別開發商片面地認為,綠色建筑需要大幅度增加綠化面積、需要堆積很多新技術和新產品、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資等, 多數建筑師、規劃師對綠色建筑的內涵不夠熟悉,這些不系統的理解阻礙了綠色建筑的推廣。
2.4 經濟類因素
經濟類因素主要表現為由于生態、節能等新技術的應用,綠色建筑相較于傳統建筑,企業的增量成本過高,雖然綠色建筑的長期經濟效益回報大,但開發商更加注重的是短期利益的回收,并不注重長期的環境效益,因此有沒有足夠的市場認可度的情形下,開發企業不會有主動意愿去建設綠色建筑。我國綠色建筑増量成本如下表所示[4]。
2.5 市場類因素
具體問題包括:綠色建筑市場信息不對稱、缺乏綠色技術相關激勵政策及建材市場、綠色成本拉升房價、綠色施工實施不力等。
表1 我國綠色建筑增量成本
對于開發商而言,由于現階段綠色建筑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成本相對較高,再加上民眾對于綠色建筑仍持觀望態度,使得利潤空間有限,因此開發商積極性無法充分調動。特別是大部分房產開發商更多將目光鎖定在短期收益上,因此推行綠色建筑的動力不足。
對于購房者來說,由于沒有完善的優惠政策來分擔綠色建筑的較高成本,因此這部分成本只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消費者對于“高檔”的綠色建筑望而卻步,綠色建筑的整體競爭力不強。此外,由于我國市場機制尚未健全,在房地產市場,購房者屬于信息弱勢群體,開發商則處于信息強勢地位,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使得開發商通常以綠化率、景觀等代替綠色建筑的真實內涵,造成“綠色”建筑泛濫,加之綠色建筑相關的指標并沒有公開化,購房者對建筑“綠色”的真實性無從考究,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嚴重阻滯了購房者對綠色建筑的支持。
3 結語
雖然連云港市綠色建筑相比以往有了較大發展,但仍然存在些許問題,相信隨著制約綠色建筑推廣的障礙因素得到不斷解決,綠色建筑能夠更好地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推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夢夏.綠色建筑推廣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30.
[2]徐菲.基于外部經濟性的綠色建筑激勵政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2):266-268.
[3]張建國,谷立靜.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挑戰及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12(12):19-24.
[4]劉淼.蚌埠市綠色建筑推廣對策的SWOT分析[D].合肥:安徽大學,2015:13.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