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課題:主管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課題編號:JYX14003,課題名稱:繪畫綜合材料實驗教學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J2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032-02
作為繪畫的一種形式語言,綜合材料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藝術教育領域,90年代后期綜合材料藝術成為國內藝術教育的顯學,今天,在經歷了20余年的綜合材料教學實踐后,綜合材料教學形成了幾個相對突出的特點:一、對繪畫語言本體的強調,二、對個體感受的強調,三、對擴展的藝術觀念的強調,這些特點給當前日益開放的藝術教學以極大啟發,也使愈來愈多的傳統繪畫專業開始重視綜合材料課程的開設,除此之外,綜合材料藝術與現代教學體系對信息化、技術化、試驗性的要求不謀而合,這使得綜合材料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機會和條件走向更前沿的藝術教學。
與傳統繪畫專業對造型和技法的重視外,綜合材料的教學更為重視從黑白、色彩、肌理出發的構成練習,以及由此為基礎的創作練習。提到綜合材料的構成練習,就不得不提這個課程的來源。20世紀以來,西方藝術史進入了一個對“風格”不斷嘗試和探索的時期,大多現代主義藝術家在擯除了自然主義對物象景深、結構、色彩、質感等的擬真后,走向了對繪畫本體的研究,一般來說,繪畫的本體可以分為形態、色彩和材質。形態的主要內容包含,基本圖式:點、線、面;基本明度:黑、白、灰;基本態勢:大小、水平、垂直、傾斜、彎轉、突破、閉合等;基本秩序:規律與不規律、松緊疏密、強弱虛實、穿插透疊等。對繪畫本體的研究導致現代主義藝術出現了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注重形式與風格;第二、具象轉向抽象;第三、表現比再現更重要;第四、創造高于審美。由此形成的核心觀察和創作方法在包豪斯設計學院被整理為現代設計的基礎構成課程,影響至今。此課程礎課程教師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羅·克利都是現代藝術史上的偉大畫家。在包豪斯期間,兩者都以傳統繪畫為媒介,進行了點線面的形態研究。康定斯基著重用點、線、面的形式變換進行畫面力量和張力的營造,克利則注重從自然形態觀察到人工形態的轉變訓練。在他們的圖式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1、注重觀察,2、注重分析,3、注重感知體驗,4、注重啟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和藝術創造能力,盡管現如今的設計基礎課程都號稱從包豪斯而來,但包豪斯設計基礎課程的本質與現如今簡單化、公式化的圖式課程有根本的區別,其注重觀察、注重分析、注重感知體驗,注重啟發學生藝術潛能的藝術創造能力的精神與綜合材料課程的要求不謀而合。
與傳統繪畫教育對造型、結構的訓練不同,這些課程都建立在對繪畫圖式的學習和研究基礎上。圖式(schema)一詞來源于貢布里希的藝術理論,包含了點、線、面及由點線面構成的各種關系,如:明度關系、態勢關系、秩序關系等。自上世紀90年代,各藝術院校繪畫專業一直開設有圖式類課程,這些課程由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組成,任課教師大多由設計專業教師擔任,所教授內容與設計專業大致無異,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思維得到開拓,但所做的點線面訓練很難與繪畫產生聯系,更不能成為繪畫創作的起始。本世紀初期,中央美術學院的幾位教師用繪畫的方式進行的圖式研究訓練,引導了繪畫專業圖式語言課程教學的新興轉變。除中央美術學院的圖式教學外,我重點研究了包豪斯學院基礎課程的教育理念,站在這門課程的起點進行教學方法的解構和建構,把觀察、分析、體驗、啟發當做教學的基本模式,重塑圖式課程的思維開拓魅力。
一、圖式研究的基本方式
1.以觀察帶動思考
這里的觀察與傳統繪畫對形體結構的觀察不同,觀察是感知的基礎,尊重自然,觀察自然,向自然學習,從自然形態觀察理解和尋找人工形態的轉變,注重藝術感知與自然感知的融合的精神,是激發學生藝術潛能和藝術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包豪斯學院,最主要的基礎課程教師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羅·克利都是現代藝術史上的偉大畫家都以傳統繪畫為媒介,進行了點線面的形態研究。康定斯基著重用點、線、面的形式變換進行畫面力量和張力的營造,克利則注重從自然形態觀察到人工形態的轉變訓練。在他們的圖式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1)注重觀察,(2)注重分析,(3)注重感知體驗,(4)注重啟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和藝術創造能力。
2.用解析理解法則
針對點線面、黑白灰和形式法則的講解,除了語言講解和從自然發現之外,向名作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某工作室開設有油畫名畫雙向解讀的課程,此課程給我以極大的啟發,學生用點線面、黑白灰對名畫進行臨摹、提取、簡化、重構,通過這一過程,理解形式法則在繪畫中的關鍵作用。二、課題設置
課題一:線的變奏
在上課初期,臨摹名家速寫及線描作品,讓學生感受線的魅力,理解線作為形式元素的存在,強調體會,認知線作為形體描繪之外的意義,感受由線構成的畫面。臨摹后進行靜物、花卉、植物、人物場景的寫生,通過寫生體會線的構成意義。
課題二:黑白灰的變奏
一幅作品的表面效果是綜合的、復雜的、多義的。有造型,有色彩,還有筆觸肌理,有油畫特有的表現技巧,還有引人入勝的情節以及刻畫入微的形象、表情,它們爭先恐后的吸引著我們的視線。作為一名專業學習者不能僅僅作為欣賞者,更重要的是要作為一名創作者和表達者,懂得如何去創造,如何去表達。在此過程中,除了了解畫面的故事、造型、色彩、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對大師作品的形式結構進行分析和提取。每一張名作的形式結構就本身而言都是引人入勝的,能夠帶給人不同的心理反應。
第一步:寫生靜物組合。寫生之前,要尋找讓自己感興趣的圖形組合或形態,記住不是畫物體本身,而是畫物體的形態結構或圖形。在寫生過程中,要拋開所謂的三度空間意識,拋除透視、固有色、光影等的影響,尋找物體的點線面,極力呈現有趣的平面圖形組成。endprint
第二步:在平面圖形組合的基礎上對黑白灰進行配置,通過不用的配置使畫面形成不一樣的節奏和韻律,如強對比、弱對比、重調子、輕調子等。
第三步:根據繪畫的形式法則進行圖像的解構和建構。使用的方法有拆散、錯位、透疊、正負形等。在此過程中,要放棄對物象的表現,學會欣賞偶然,以尋找有意思的形和畫面結構為目的。
通過之前兩個課題的學習,討論與思索:繪畫是什么?
(1)繪畫是對物象的表達還是形的表現?
(2)形是什么?形≠物象=點、線、面、黑、白、灰、色彩、肌理、材質的組合和表現。
(3)完整的概念?是物象的完整還是畫面的完整?
這三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共同揭示了繪畫的本質:形式的組合和對情感的表達。鐘孺乾在《跡象論》中談到:由跡生象,由象生畫。繪畫自誕生之初就不僅僅是對自然物象的模仿,情感的表達尤勝物象的寫實,尤其是在現代主義之后,相機取代繪畫成為擬像的主要工具,繪畫愈來愈走向對自身的探討。祛除繪畫符號的所指,繪畫只剩下符號,而符號就成為繪畫唯一的意義。
課題三:具象中尋找抽象
教師和學生各自準備一些生活常見物品,讓學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物象,進行多維度的解剖和形態采集,再按照形式法則的標準進行抽象形態的描繪。
課題四:圖式的心理聯想
不準備任何物品,用純粹的點線面進行畫面的描繪。學生選擇不同形態的點線面,進行視覺形式的心理聯想,在創作過程中學生根據形式法則進行畫面調整。這是一種跟隨感受讓畫面自由成長的創作方式,在抽象繪畫中,純粹的點線面、黑白灰、材料質感自身已十分美好。在簡單的排列下,用曲直、方圓、聚散、對比地隱現地串聯成趣,所形成的有意思的視覺效果就是繪畫的意義所在。
每一個抽象圖形都直接應對人的本能的心理反應,在圖式創作的過程中,要讓心理聯想得到萌發、強化,用抽象形式直接形成明確語義,例如幽暗、寧靜、依戀、狂躁、頹廢。在創作過程中,抽象的圖形結構與人的心理聯想交錯跌宕、虛實隱現、間隔透疊,最終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形式。
參考文獻
[1]胡明哲.形態繁衍圖形創造能力訓練[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胡明哲.丁一林,造型與形態[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俄]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M].查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姜小淵,女,河南省漯河市,1982年10月,碩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與創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