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玲+李悅池
摘要: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已經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信息環境產生深刻影響。新媒體特質通過對傳統權威的消解、主體個性的喚醒、傳統思維方式的置換對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環境產生影響。在充分考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差異的基礎上調整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建設的應對之策勢在必行。重視話語力量積極構建網絡傳播話語體系,占領話語表達優勢地位;加強對話意識順應媒介傳播特征,樹立情理交融的意識形態教育觀;增強善治觀念掌握網絡輿情監控權,重視新媒體傳播導向作用是在新信息環境下建設主流意識形態的必然策略進向。
關鍵詞:新媒體;主流意識形態;影響機制;建設走向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5-0183-004
習近平同志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也就是要立足馬克思主義,進行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面對更為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加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需要汲取先輩經驗,同時也要順應時代發展脈搏調整意識形態建設實踐路徑,以期獲得建設實效。
一、新媒體對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環境的影響
由新媒體為信息傳播載體構建的輿論氛圍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主要信息環境,新媒體逐漸呈現出取代傳統媒介成為信息時代主流傳播載體的勢頭,其對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產生巨大影響。
(一)新媒體去中心性逐漸消解傳統權威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范圍內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新媒體以驚人的速度將多元異質意識形態導入我國。爆裂式信息增長使接受到多種意識形態、文化觀念的人們以批判、質疑、問詢的態度對傳統權威進行審視。傳統媒體時代在傳統閉塞的媒介環境中,由信息不對稱造就出的傳統權威在新媒體時代不再一枝獨秀,傳統權威的神圣光環在新媒體構建的媒介環境中逐漸被解構。
新媒體利用技術構建多向交互的信息平臺,憑借網絡打破時空界限形成了去中心性的媒介特質。傳統權威對信息的壟斷解讀被接受者多元理解取代,傳統權威地位在新媒體信息境遇中逐漸被削弱。同時,新媒體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網絡平臺,在虛擬世界中現實身份被弱化,個人的經歷、財富、文化程度都在虛擬平臺中得以遮蔽。因此在新媒體交流模式中,人們皆處于平等地位,在生活中被邊緣化,話語權微弱的個體也能通過網絡平臺發聲,這也正是新媒體去中心性特質的顯現。
(二)新媒體喚醒了主體個性
在新媒體信息場域,個體在浩瀚信息中依據個人價值體系和道德標尺進行具有主體個性的判斷。傳統的中庸思想在新媒體環境中逐漸沉寂,取而代之的則是個性的飛揚。這種個性并非時刻與主流思想并行,新媒體對于異質話語的敏感使其更易獲得大眾注意。新媒體傳播效力使非主流思想在更廣的范圍中傳播,由新媒體構建的信息環境使具有強烈主體個性的觀點得以放大。非主流觀點通過新媒體平臺表達其反叛訴求,于主流背離的過程中表達個體意愿,獲得社會存在感。新媒體以其獨特的特質構成平等、個性的內在意蘊。主體個性在理性判斷、感性體悟、非主流反叛中迅速膨脹。這種主體性的張揚與反對權威的精神訴求構成了新媒體時代的精神特質。
(三)新媒體信息碎片化日益置換傳統思維方式
在網絡成為我們生活重要組成因素后,人們已經逐漸適應快節奏生活,大容量的信息環境,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也在新媒體時代發生改變。新媒體時代信息表達模式與話語傳播呈現碎片化特點。互聯網的出現將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世界各個角落發生的事件都會即時轉化為數字信號傳向遙遠的異國的某個電子終端。大量的信息涌入以及信息高速更新都使信息的接受者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完整的信息架構體系,在信息接受者的頭腦中信息儲存模式呈現“碎片”狀。由碎片信息環境構成的現代語境使人們的思維方式更加習慣于對碎片或片段知識的汲取,而非系統理論知識體系的獲得。
二、新媒體視域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環境之嬗變
在新媒體構建的信息環境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比傳統媒體環境下意識形態建設面臨更加巨大的挑戰。
(一)參與主體從精英到大眾過渡
在傳統媒體環境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活動主要依托于報紙、廣播、電視等介體開展,這些媒介主要由政府機關宣傳部門領導,參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體構成多為學者、官員、研究員等人數較少的精英群體。應當說,傳統意義上的主流意識形態存在話語體系陳舊、傳播形式單一問題。[2]在新媒體環境中,參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體無論在數量還是身份方面都發生了轉變。由于新媒體具有平等性、去中心性等特點,參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人員數量增多,且身份更加多元,他們不僅限于意識形態理論研究者,還可以是在微博中具有影響力的大V、社會公知,甚至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創建者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成為意識形態建設主體。這種主體身份多元化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既帶來機遇又迎來挑戰。一方面,參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人員增多,有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滲透,增加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范圍。另一方面,人員的增加以及身份的多元增強了意識形態建設難度,尤其面臨信息爆炸的時代,接踵而至的是權威意見的多元林立。[3]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加強主流意識形態自身吸引力,積極構建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勢位”。
(二)信息環境從單純到多元發展
在傳統媒體環境中,主流媒介主要由政府或相關部門領導,信息環境單純,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總體風貌在我國呈現一體發展。但隨著“兩微一端”形式為主的新媒體不斷發展,多元意識形態借助互聯網的平臺迅速涌入我國,使我國文化信息環境呈現紛繁復雜的狀態。[4]多元信息場域的形成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帶來挑戰同時也帶來機遇。從有利方面看,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中,不同意識形態碰撞有利于在比較中彰顯主流意識形態的優勢,不斷樹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信心。從挑戰方面看,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環境從封閉走向開放必然要受到多樣意識形態挑戰。在新媒體信息環境中向公眾傳遞的多元意識形態并非皆與主流意識形態一致,其中有些意識形態甚至同主流意識形態相悖,更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價值觀、意識形態、歪曲解讀企圖通過新媒體平臺滲透至我國,動搖主流意識形態優勢地位,成為觸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endprint
(三)傳播模式從被動到互動轉變
處于新媒體信息環境中的意識形態建設平臺形式更為多樣與靈活。意識形態建設傳播模式從被動接受向主體間互動轉變,這一變化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差異在意識形態建設領域中的延伸。依托于新媒體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單向媒介,而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形成線上線下立體交互式的媒體互動平臺。在傳統媒介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渠道較為單一,形式不夠靈活,反饋機制較慢。而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在于其互動機制的即時性。新媒體構建出互動的意識形態傳播模式,這種互動不僅限于意識形態傳播者與接受者間,同樣也存在于接受群體之間,在互動過程中意識形態建設主體身份在不斷輪換。互動性質的傳播模式使意識形態傳播范圍更大,時效更快,滲透力更強。
三、新媒體環境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話語策略進向
當前社會思潮多樣化背景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必須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適時調整應對策略。[5]
(一)重視話語力量積極構建網絡傳播話語體系,占領話語表達優勢地位
話語是思想表達以及信息傳遞最主要的符號載體。如何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在網絡平臺上的影響力?這就需要積極構建適合網絡傳播場的話語體系,率先掌握網絡話語主動權,在眾聲喧嘩的信息環境中,將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理念、價值、意義充分表達出來是意識形態建設最為基礎的一環。網絡中的話語表達形式已經不僅限于文字符號,在人們對于視覺化沖擊的追求過程中,圖片化、影像化儼然已經成為話語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平臺上的話語體系建設要從話語形式和話語內容兩個層面進行。從形式層面來說,順應網絡平臺信息圖像化發展趨勢,將主流意識形態包含的概念、體系、理論用直觀的圖片、漫畫、視頻等形式展現出來,打破理論文字闡述的晦澀和疏離感,以更加適應網絡信息傳播特質的形式將主流意識形態相關內容表達出來。在理論闡釋圖像化的進程中,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相關部門已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嘗試。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用漫畫向大眾解讀高校思想政治課建設方向,將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改革發展關鍵詞進行漫畫展示。中國共青團網官方微博通過三分鐘的RAP動畫向網友展示兩會的內涵、意義,普及兩會知識。從內容層面上,深挖中國故事、創新中國表達、緊扣熱點議題,掌握議題設置的主動權是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選擇。在網絡環境中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時常出現,這些人悖離歷史主流以偏概全在細枝末節處大做文章,企圖以扭曲歷史局部來推翻歷史發展大局。此外,西方價值觀及異質形態通過新媒體,以強勢的西方概念曲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觀點,捏造“中國威脅論”“歷史虛無主義”等言論。這些現象的出現歸根到底在于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勢弱以及網絡議題設置被動。介于此,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相關事務部門要通過對中國故事的挖掘,創新中國概念用于國際表達,在對熱點話題的追蹤中通過中國話語闡釋主流意識形態觀點,將事實與理論聯系,才能充分掌握網絡信息場域中議題設置主動權,營造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優勢地位。[6]
(二)加強對話意識,順應媒介傳播特征,樹立情理交融的意識形態教育觀
傳統媒體時代,傳受關系分界清晰,傳播者與接受者處于不同的傳播向度。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是現實的,它改變了前述傳受關系的生態。[7]傳統單向度的傳播媒介制約著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多維內心獨白式的理論解讀與講授,而傳播真正的目的究其本質則是參與主體雙向互動對話,也只有在對話中生成的傳播效果才是最理想的。單向度傳播以其信息傳播優勢地位,形成了以理論、學術、權威為主的傳播內容特質。當下建立在以互動機制為技術表征的網絡平臺上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以及建設已經不能僅停留在以理論特質為主要傳播內容,勢必要形成以對話為主導形式的情理交融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觀以適應新傳播媒介。對話建立在參與主體雙方平等的基礎上,這種平等就意味著強勢冷峻的理論單向傳授必然要被情理交融的互動所消解。情理交融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觀,一方面要求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在內容傳遞上要寓理于情,以情動人,以理明義。也就是說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及教育不能局限于單純理論推演與講解上,使學究氣占據主導。主流意識形態需要理論建樹,但更重要的是將理論發展成果有效傳播深入人心,獲得民心民意,鞏固人民基礎。因此,調整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表達形式,提升同新媒介傳播特質的匹配度,是重要策略進向。另一方面也要求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在形式上要順應傳播介體特質,在互動中促進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傳播、消化、理解、吸收。網絡媒介特質中包含的平等性、去中心化、互動性催生了網絡“新意見群體”[8],這類網民根據其相同的價值觀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迅速凝結為意見群,以信息互動交流促進價值觀的傳播擴散并進一步將群體擴大。互動的力量在新媒介視域中不可忽視,因此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要樹立互動觀,通過情理的互動消解誤會、突破隔閡,使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教育在良性互動的形式下取得實效。
(三)增強善治觀念,掌握網絡輿情監控權,重視發揮新媒體傳播導向作用
由新媒介構成的虛擬空間信息場域,信息來源渠道復雜,各種異質意識形態和多元價值觀憑借數字技術充斥著虛擬網絡空間。信息的冗雜以及文化現象背后隱藏的價值觀輸入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及考驗。[9]在這種網絡環境中,任何社會熱點話題都極易被炒作或被別有用心的不良分子曲解,并且通過網絡匿名制度的掩護逃避現實責任。因此對于這種信息環境狀況進行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須增強善治觀念,通過制度、法規、道德體系構建等多維機制進行網絡信息場的治理。網絡善治觀念分為兩個維度:重視網絡輿情監控權的掌握、重視媒介導向作用的發揮。這種善治觀念落實到具體實施層面就是要管與引相結合,共同發揮機制作用。
重視網絡輿情監控權的掌握。我國網絡技術發展同西方相比尚處于弱勢地位,我國網絡信息防御體系處于有待進步完善階段。為了防止別有用心的分子借助媒介技術優勢在網絡信息空間滲透威脅言論,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在重視網絡輿情監控權爭奪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技術層面上突破西方技術強勢控制,搶占網絡輿情監控權高地,與社會化新媒介進行積極互動,發揮意識形態建設部門主動性與能動性,消解輿情反饋的延遲。以此為基底及時了解民意、及時反饋民愿、及時回應網絡熱議話題,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主動性彰顯的必然選擇。[10]endprint
重視媒介導向作用的發揮。這種媒介導向作用可以分為輿論引導、社會心理調節、宣傳平臺陣地三個方面。充分發揮新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在社會發生深刻變革時期,眾多思潮涌入我國,文化交融與交鋒使許多不良言論沉渣泛起,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對正確言論的引導,弘揚主旋律,同歪曲事實的言論進行斗爭。通過對重大社會事件輿論進行積極引導,糾正輿論偏差,疏導群眾疑惑,對熱點話題進行正確詳盡的解釋。充分發揮新媒體社會心理調節作用。社會心理是指尚未構成意識形態的低級階段,但其已構成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基礎。新媒體逐漸成為我國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信息境遇,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部門通過發揮新媒體社會心理調節作用,對網絡熱點社會議題進行引導,解決輿論困惑,構建和諧穩定、平和寬容的社會氛圍,使人民在正能量氛圍中潛移默化形成平和社會心理,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心理認同,拉近主流意識形態理論與人民心里距離。充分發揮新媒體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平臺的陣地作用。新媒體是開放性的平臺,借助于數字技術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形式更為生動,充分滿足當下人民群眾的審美趣味,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平臺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紅色網站等多維立體的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大眾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理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EB/OL].黨建網.http://www.wenming.cn/djw/gbbd/xxhtwx/201607/t20160701_3487018.shtml.
[2]王玉珠. 大眾狂歡到政治泛化——從熱播劇《太陽的后裔》看韓劇的意識形態構建[J]. 新聞界, 2016,(14):65-69.
[3]楊晶. 政治信息網絡傳播的受眾困境與出路[J]. 新聞界, 2016,(10):45-49.
[4]徐偉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主導意識形態建設[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5):63-68.
[5]楊仁忠, 盧曉勇. 當前我國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路徑創新研究[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6):42-46.
[6]張一.文化多樣性語境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要堅持“四個統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73-75.
[7]陳壽富.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戰略[J]. 江淮論壇, 2016, (4):141.
[8]吳海江,杜彥軍.互聯網時代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基于“自干五”現象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2):34-40,91.
[9]王慧.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應強化五個思維[J].黨建,2017,(3):32-33.
[10]聶立清,朱源源.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微媒體影響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95-99.
(責任編輯 焦德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