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要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意識到,戲曲在傳承文化,涵養道德,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青年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需要戲曲與傳統文化的滋養。而中國的各個地方都有獨特的地方戲曲劇種,不同地域的高校也應就地取材,讓“戲曲進校園”接地氣,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讓學生從本地域最熟悉的劇種開始,了解、傳承,熱愛我們的戲曲藝術。
[關鍵詞]高校;戲曲藝術;思政工作;三貼近
中國戲曲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藝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中國式的邏輯思維和表現形式,代表著中國人的藝術觀、審美觀,價值觀和思想追求。戲曲藝術由于地域的不同和受眾范圍的差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劇種,劇種都因地域而得名。廣為人知的有京劇,越劇,豫劇,昆曲,黃梅戲,梆子戲等等。
一、戲曲藝術進校園的意義
戲曲藝術包含了古典的詩詞、音樂,工藝、繪畫,甚至是雜技、舞蹈等藝術門類,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都能在戲曲中找到影子,而且是一種活的、動態的表現形式,這是其他藝術門類所不可比擬的。
單從內容來說,戲曲舞臺上的諸多表現內容都是向上、向善的,還有很多生活中無法實現卻能在舞臺上尋找到蹤跡的,那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和寄托。傳統的道德規范,仁義禮智信,中國人的骨氣、品格,以及世間最永恒的主題“真善美”,無不體現其中。
內容之外,更為吸引人的是戲曲的形式美,既有大寫意的留白描寫,又有工筆的細致雕琢。戲曲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內容和形式構成了完美的戲曲審美體系。形式美,是戲曲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標志。這種美之所以能傳遞給觀眾,讓觀眾喜歡、入心,就是因為演員通過唯美的形式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和靈魂,這是其他藝術替代不了的。不同的角色造型,很直觀地就可以看出舞臺上百變的人物形象。演員作為戲曲藝術的載體,能在舞臺上塑造百變形象,源自于“程式”,有了它,就可以塑造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角色。
二、嚴肅對待,讓最熟悉最精致的戲曲文化進入校園
戲曲藝術具有審美價值,觀眾通過觀賞各類戲曲,可以起到陶冶性情、明辨是非、提升自我等多種作用。高校思政會議召開之后,全國各地高校都在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大部分學校邀請的都是京劇院團,有些學校所在地的京劇院團不正規,年輕演員居多,大部分表演都非常生澀,身段生硬,舞臺駕馭能力不足,來學校演出時,失誤頻頻。有些地方甚至沒有京劇院團,只能邀請外地院團,由于經費等種種問題,來學校演出的劇目和演員非常一般,以致演出不太理想。
“戲曲進校園”是一項嚴肅而有意義的事情,目的是讓青年學生了解、喜歡、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前提是喜歡,很多學生認為戲曲太老土,節奏太緩慢,已經與當今時代脫節了,于是學生本能地抗拒接觸戲曲,進校園的戲曲表演是大部分學生第一次現場觀看戲曲藝術,要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由抗拒變成喜歡,進校園的戲曲表演必須是最精美,最正規,最成熟的,演員必須是該劇種的翹楚。要讓演員用藝術的美來震撼學生,而不是隨便找幾個京劇演員簡單示范一兩場,以應付上面的政策。當今年輕學生本身就對戲曲有一種污名,倘若他們看到的表演很一般化甚至演員很多失誤,就會證實學生心中的猜想,使戲曲藝術離學生越來越遠,不僅起不到催化的作用,反而把學生推得更遠。
三、就地取材,用當地劇種貼近學生
“戲曲進校園”要貼近生活,生活是藝術汲取營養最好的源泉。要通過結合各地實際,以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的地方戲曲為傳承主載體,從地方生活生產實踐中選取典型意義的素材,加以創新、傳播,從而讓學生們感受到戲曲的神奇、瑰麗,享受精神上的愉悅,這樣活動才能得到廣泛而深入的歡迎,也為戲曲扎根年輕一代增加土壤空間。
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我校位于陜西省的省會西安,在西安影響最深、受眾最廣的戲曲劇種非“秦腔”莫屬。秦腔又稱亂彈,流行于中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正能說明秦腔在陜西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秦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因西周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幾百年的時間里,秦腔在陜西民間音樂和說唱藝術的土壤孕育、成長、發展。
西安可以說是秦腔的圣地,西安有眾多的秦腔知名劇團,更有幾十位秦腔集大成者,他們既是國家一級演員,又是戲曲最高獎“梅花獎”的獲得者。如若我們就地取材,讓這些秦腔屆的大藝術家進入當地高校,以“表演,講座,互動、體驗、展覽”等各種形式,真正讓學生了解戲曲,了解我們的國粹。
四、“戲曲進校園”,從“觀賞”到“消化”。
對于“戲曲進校園”這一活動來說,“進校園”并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戲曲、掌握戲曲精髓,將其傳承并發揚光大。所以,對于“進校園”的戲曲來講,除了要讓學生“觀賞”外,還要讓學生“消化”和“吸收”,要通過適當的活動和載體,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生旦凈末丑”什么是“唱念坐打舞”,什么是“手眼身法步”,要讓學生明白一些經典劇目的“來龍去脈”,表演不是最終目的,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觀看到最完美的人物塑造和表演,讓他們理解劇中人物服飾、水袖的象征,還要有計劃有步驟的分批邀請專業的秦腔表演藝術家進校園,引導學生從最淺層次的“理解劇情”到更深入的理解這門藝術美、精、妙,了解中華戲曲藝術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舞臺上發現美、鑒別美的審美能力。
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戲曲進校園”需要認可全新而多元化的傳播思維、工具和手段,把傳統的藝術表達形式與現代化的傳播工具結合起來,從而在年輕人中形成共鳴,進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戲曲的旁觀者、準票友、深度粉絲到參與者,為戲曲的傳承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
作者簡介:張成玉,女,碩士研究生,助教,工作單位:西安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