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木日麗格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各族群社會內部也隨之發展,由于不同族群之間的頻繁接觸,引起了一個族群文化的改變,文化變遷應運而生。本文針對在文化變遷過程中蒙古族詞匯的變異情況做一個陳述,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選題目的、研究意義、研究方法、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以及本文的創新點;第二部分闡述了文化變遷的內涵;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了文化變遷與蒙古族詞匯變異的具體情況,包括:牧區蒙古族詞匯中的漢語借詞、半農半牧區蒙古族詞匯中的漢語借詞和農區蒙古族詞匯中漢語借詞;第四部分主要內容是保護和發展蒙古族語言文化。
關鍵詞:文化變遷; 蒙古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01-01
隨著現代經濟的迅猛發展,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開始出現缺失甚至是消失的狀態,如何保護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成為少數民族人民刻不容緩的任務,針對這一現狀,筆者開始了本文的撰寫工作。本文的研究意義是期望通過研究文化變遷與蒙古族詞匯的變異的關系使讀者了解詞匯變異的相關情況,并意識到保護和發展蒙古族語言文化的重要性。
一、文化變遷的概述
1、內涵。文化變遷就是指由于族群社會內部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間的接觸而引起的一個族群文化的改變。在不同的學者眼中文化變遷所指的對象是不相同的,有的學者認為文化變遷的對象是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的變更,有的則認為是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的變化,還有的認為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改變。
2、文化變遷帶來的影響
(1)創新。具體包括發明和創造。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原有的文化和新文化不斷的交融和碰撞,族群里的人也因此會在這個過程中萌生新鮮的想法,于是就有了發明和創造的誕生。例如,就語言文字來說,在結合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前提之下,出現了許多蒙漢交融的詞語。
(2)傳播。在文化變遷過程中,由于不同族群之間的接觸,不同的文化被帶到不同的族群之中,人們在了解本族群文化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了其他族群的文化,這樣的傳播方式使得不同的文化深入到了不同的族群之中。
(3)涵化。涵化出現的三種情況:接受、適應和抗拒。由于文化變遷的原因,不同的文化相互交錯,各族群出現了對來自其他族群文化的心理,有的人可以較快的接受他族文化,甚至是可以很好地將他族文化與本族文化融合到一起,但是我們不排除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對他族文化產生了抗拒的心理。
(4)融合和發展。世界是一個偌大的系統,每個族群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每種文化都有它的特殊性,這就意味著每種文化都有它的貢獻。
二、文化變遷與蒙古族詞匯變異的具體情況
蒙古族是一個主要分布于東亞地區的傳統游牧民族,也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還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約在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多部落,在這之后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1、牧區蒙古族詞匯中的漢語借詞。在內蒙古的牧區,基本上保留了比較純正的蒙古族語言。雖然在牧區有較多的漢語借詞,但是在詞匯結構的使用比率上是較低的,只有3%左右。由于牧區地形的因素(牧區是位于北部邊疆的,有較少可開墾的土地),地處牧區受到的漢語影響較小。
2、半農半牧區蒙古族詞匯中的漢語借詞。在半農半牧區,蒙古族詞匯存在著不少的漢語借詞情況,但是,他們的語法結構并沒有受到影響。在半農半牧區,蒙族人和漢族人的居住地一般相鄰,所以,蒙漢兩個民族會出現交叉或者雜居的情況。具體來說,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人民在蒙古人中所占的比例很高,而且分布地也比較集中。主要分布于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賚特旗、突泉縣、通遼市、東勝市、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地方。通遼市有140萬的蒙古人,興安盟有70萬的蒙古人,兩地加起來有210萬的蒙古人,這其中大部分的蒙古族人是半農半牧區蒙古語的主要使用者。
(1)半農半牧區蒙古語名詞的使用
①制度文化方面
a.行政職務名稱:會計[nigdalan bodogqi ]、校長[sorgaguli I jagiral ]等。
b.各單位部門名稱:銀行[baggi]、書店[nom n telgegur ]等。
②其他方面,由于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生意上的往來所以有很多日常生活用品有關的漢語借詞進入到蒙古語中使用。如:刷子[soiz]、蠟燭[laa]等。
(2)半農半牧區蒙古語動詞的使用
在蒙古族的動詞用法中,一般都以漢語借詞為詞干,后面連接蒙古語動詞語法形態來使用。如比賽[uruldugan]、報告[ medegululde]等。從地區分布上看,處于蒙漢民族交界地域的東部地區、察哈爾和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族人,由于比較早地接觸漢族的文化,所以對漢語掌握的多一些。
3、音譯詞。音譯,是指根據外來語的發音采用譯入語中發音相近的字、詞來表示,這種用于譯音的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出現這種情況的原意是因為蒙古語的詞匯中沒有可以替代本物品的詞語,所以沒辦法只能把漢語中的詞匯直接借用過來創造出新的蒙古語詞匯并進入到蒙古語系統中了。如飲食中的漢語借詞進入到蒙古語中“包子” [buuz] 、“醋” [cuu]等可以說由于漢語借詞的引入將蒙古語詞匯量的發展階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三、保護和發展蒙古族語言文化
隨著漢族人口的逐步遷移以及農業蒙古族人口的向北遷移,到20世紀中期左右,在通遼市、赤峰市、察哈爾、興安盟和巴彥淖爾等各盟市的中部及鄂爾多斯的部分地區出現了新的半農半牧地區,一直延續到今天。照現在的情形看來,這些半農半牧地區使用蒙漢結合語的人多達260萬人,占據中國蒙語人數的一半以上。
本文從文化變遷的角度入手,詳細地闡述了文化變遷的具體內涵,分析指出了在影響文化變遷的原因和文化變遷過程所帶來的結果。接著是文章主體部分,這部分較為詳盡地談到了文化變遷中三種不同的經濟地區的蒙古族(牧區蒙古族、半農半牧區蒙古族和農區蒙古族)的漢語借詞使用情況,也舉了一些例證來輔助說明相關情況。第三部分是保護和發展蒙古族語言文化,主要包括蒙古族農牧結合的語言文化現狀以及保護和發展蒙古族語言文化的前景兩部分內容,因為研究語言文化的過程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所以它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阿拉騰敖其爾.突厥蒙古語詞匯與畜牧業文化的聯系[J].民族語文,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