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漫杰
[摘 要]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后天慢慢培養形成的,而中學時期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抓好中學生養成教育才能使學生成為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的人,所以良好習慣的培養我們要從點滴小事抓起、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從關鍵期抓起,下面就談談我是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的。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工作;習慣養成
英國大科學家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開始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我國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梢?,良好行為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有很重要的作用。養好習慣者成,染壞習慣者敗。對教育而言,培養習慣是頭等重要的事。
所謂習慣:是指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傾向。良好的習慣,對人的成長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初中生,隨著心理、生理的變化,處于叛逆期年齡階段,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應該注重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一、 現代中學生行為習慣存在的問題
1.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很多家庭已經奔入小康生活,對生活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勤儉樸素、艱苦奮斗的觀念已經開始慢慢的淡化,個個吃好、穿好、住好,沒有生活之憂。自然在平日生活中就開始有了攀比心理,衣食住行方面的比較就成了他們學習生活中的的一部分,盲目的高消費、高享受。有的學生拉幫結派自成老大,命令其他同學幫自己值日或做作業。穿的要比牌子,吃喝的要比價錢,甚至對著一些家庭經濟不好的同學評頭論足,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
2.一些學生的道德行為規范很是不注意,在公共場所肆無忌憚地大聲喧嘩、起哄;衛生習慣也比較差,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不懂得尊重他人,見到師長也不主動問好;不愛護公用設施,而是有意識的搞破壞;更有甚者,把頭發燙染的稀奇古怪,穿紅著綠噠拉一對拖鞋向旁人吹口哨。
3.受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影響,不少學生個人主義非常強,在家里嬌生慣養的,來到學校就適應不了大集體生活,缺乏應有的寬容,對別人的生活習慣很看不順眼,或是用自己的生活準則來強求別人遵循。有些學生未經允許就亂動用他人物品、看別人信件和日記。缺乏集體榮譽感,責任心不強,因此拈輕怕重、好逸惡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事例比比皆是。
二、中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
1.中學生心理不夠成熟,思想也比較單純,非常天真,看事情不懂區分是非善惡,特別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從眾心理、模仿心理也比較嚴重,加上平日里意志不夠堅定,自控能力不夠強,常常抵擋不住外界的誘惑,把家里的愛護和學校的良苦用心看成是一種約束,叛逆心理非常明顯。他們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在其他同學休息的時候放生高歌,或是在教室等學習的地方談天說地,老師上課喜歡頂嘴和老師唱反調,這樣在集體生活中就顯得格格不入,這就是常人常說的“有個性”。
2.現在的生活已經是不愁吃穿,追求精神享受了,過去的貧苦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父母非常寵溺自己的孩子,各個嬌生慣養,對子女總是有求必應,就算平日里犯錯,也不舍得責罵,使得現在的孩子嬌氣一身,我行我素、自以為是,做事、說話從不顧及他人感受,只會顧及自己的利益,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除了這樣的現象,還有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子女甚是苛刻,特別是學習方面過分嚴厲,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相比,很是關心兒女的心理感受,以致使子女形成了孤僻、冷漠、甚至是自卑等不良性格。而今留守孩子也比較多,大多都是因為缺乏家庭關愛,無人管教,形成各種怪異的性格,小小年紀就輟學在家,在校的也是整天無所事事,混的是日子,這是眾多學校頭疼的問題。
3.當前,外部誘惑實在太多,中學生心靈還是比較幼稚,所以影響是極大的。就比如說,我們現在最流行的互聯網,使用正當的那它就能延伸視線,拓寬知識面,有利于開發中學生的潛力。但因為很多中學生是不思進取,享受娛樂,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日漸顯現。部分學生沉迷游戲、游樂網吧和歌舞廳等,以致荒廢學業,相當一部分少年犯就是因此走上不歸之路的。很多中學生如今也是相約似的,視自己的利益如命,常會為一己之私不顧后果的去損壞別人的利益,還高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把中華傳統美德拋于千里之外,連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也忘得一干二凈。助人為樂、尊老愛幼、遵守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等道德品質更是被有些人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空話,使之在約束人們的行為方面上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一些正面的教育,再它們面前往往直不起腰桿子,被忽略掉。
4.當然,現在學校的德育也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學校教育是面向眾多學生,一個班級學生幾十余人,教師也不能面面俱到,關注到每個學生的言行舉止的微恙,不能一對一的進行教育,有時總會疏忽一些小細節,這樣就尤顯針對性不足,內容單一,理論性較強,實踐起來就頗為費力,養成教育就變少了,很多工作多是一般化,一體化就比較難實現,導致學校的德育工作疲于應付,營造各種的氛圍就步履維艱了。
三、我們要矯正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1.凈化社會公德環境
要注重引導,給學生樹立榜樣,讓中學生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有所感觸,并從中得到啟發,找到自身行為規范和正確的價值觀,懂得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觸犯道德底線,把文明、道德、奉獻體現在生活當中。通過一些宣傳單或電影等媒介多傳播各種關于文明和道德行為的事例,引導學生懂得分析是非善惡,一些學校還通過一些類似“感恩教育”的公益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得到眾多家長的肯定,營造講文明、講道德、懂感恩、懂奉獻的良好積極氛圍。endprint
2.優化家庭公德環境
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懷,特別是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或是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學生更多的關愛,與家長一起營造利于子女成長的家庭環境。幫助家庭抓好子女的品德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中學生感到家庭的溫暖,活在一個快樂氛圍的環境里,這對于他們的養成健康的身心有很大的幫助。
3.健全道德紀律機制
提倡社會有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法制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加強執法監督。建立公德教育網絡,使公德教育一體化,讓全社會共同起來實行,落到實處。真正營造一個良好的德育氛圍,使教育的成效得到鞏固和發展。
4.深入了解進行針對性教育
關于教育對象,我們要結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性給予正確引導,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育內容應從中學生自身出發,站在中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了解學生就容易多了,對分析和解決問題,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了。其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育過程,接受教育,而在這過程中,學生由教育客體轉為主體,由被動轉為主動,從而積極吸收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觀念。只有這樣,公德教育的效果才會日益彰顯。
5.強化中學生的主體意識
要強化中學生的主體意識,那在進行公德教育時,就要改變過去德育只會講不會做的的作法。只會對學生強制性的教育,逼迫他們接受,我們應該注重讓學生參與自主選擇、自主探究和自主評價的活動實踐,使他們自覺、自動地參與,對自己的人格尊嚴、生命意義予以肯定,并自我內化,從而使道德真正成為學生內在、自律的行為規范。
6.德育要著重于遵紀守法、講文明、懂禮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愛祖國、愛父母、愛集體,也就是說要學生懂得如何做人。所以,我們要將傳統倫理道德中處事、修身養性之道中的精華擺在中學公德教育的重要地位,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加強道德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明確這樣做的作用和目的,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讓他們懂得自己去總結、辨別符合社會發展的道德規范,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四、讓學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動腦和動手習慣
從歷史上看,那些對人類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學歷。毛澤東學歷不過是中師,卻成為一代偉人,重要的原因是他養成了動腦的習慣;愛迪生只上了三年小學,一生竟完成一千多項發明創造,重要的原因是他養成了動手的習慣。所以我們從學校到教師都不應把眼睛只盯在學生的考試分數上,而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生動腦動手習慣的培養上。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動腦習慣,首要工作就是改革我們的教學方法,徹底廢止“滿堂灌”的舊的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性和創造性;而教師的作用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生去啟發、去引導、去評價、去鼓勵,使學生在不斷的動口、動手、動腦過程中體驗成功;其次是要開展好讀書活動,使學生讀書中學會讀書,學習中學會學習。對于學生的讀書也要采取適當的評價,如查閱讀書筆記、收集手抄報、開展心得交流、讀書經驗介紹等,及時表揚公開展示,以激勵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自覺行為;動手能力的培養則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還要注重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和實驗教學的開展。
五、循序漸進,遵循規律
研究表明:初中年齡段學生的道德行為主要是出于外部壓力與自我意識交互作用的結果。為此,我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承認個體差異,注重實際,有的放矢,體現層次。一是體現內容的層次。我從抓基本習慣入手,逐層深入,首先在“做人、做事、學習”等方面的習慣培養上下工夫。二是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分類進行。我根據學生年齡、興趣愛好等不同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每個組,目標不同。然后開展了“五要五做到”活動來規范學生的行為,提出了新的目標。一是要有整體觀念,做到心中有祖國、有集體,樂于為集體服務,不做有損集體的事。二要學法知法,做到遵紀守法,自覺維護校園秩序,不吸煙,不賭博,不打架斗毆,不打電子游戲。三要了解體驗美好愿望的實現要靠艱苦勞動和不懈努力,做到勤奮進取。四是搞好環境衛生,做到不亂扔亂吐,亂涂亂畫,愛護公共設施。五是要有愛心,做到心中有大家,不損人,不害人。最后達到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目標。
六、加強教師身教
一名優秀的教師,除了必須滿腔的熱情對待事業,對待學生以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準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質,決定教師的人格,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師要想不愧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就必須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正教,為人師表”的道德要求。教師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師要以身作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這無聲的語言,是最有說服力的,將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七、讓學生學會做人,養成良好的行為和思維習慣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上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自覺性。自覺性是指學生個體在行動中有明確的目的性,并充分認識行為的社會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于社會的要求。一個人的自覺性是其個體良好習慣養成的內在動力,初中生在某些行為習慣已經有了一定的自覺性,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也要對學生個體在行為習慣中的自覺性進行培養。二是強迫性。一個人良好習慣的養成往往始于強迫。譬如洗臉,小孩大多不愿洗臉,在父母的強迫下,開始一次、兩次,時間長了逐漸變成了自覺的行為。因此,初中學生許多日常行為習慣的形成,強迫仍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強迫的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向學生提出行為要求。促使學生把行為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要求,形成動機,進而經常支配自己的行為。
2.指導學生行為。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定的意志力的支持,初中學生尤其是這樣。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行為的過程中應著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
3.及時評價。對于學生的行為,要進行正確評價,這種評價以及時評價效果最佳。讓學生及時了解行為的正確與否,產生肯定性的情緒體驗。
4.及時反饋、及時強化。對于學生行為的評價要及時反饋給學生,包括合理的獎懲。以起到及時強化的作用,強化以正面強化為主負面強化為輔,及平時常講的多表揚少批評。
總之,中學生的行為習慣是隨著年齡、社會環境變化而形成的,我們必須循序漸進,逐漸感化改變他們,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加強學校與社會、家庭的攜手合作,共同教育,耐心輔導,做好學生生活、學習、思想的工作,積極引導、正面教育,做到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正確合理要求,明確具體和嚴格要適度,堅持不懈地貫徹做到耐心,并且認真執行、檢查、和督促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良苦用心許多學生都能夠感受,從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增強自信心,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也有所提高,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和社會公德,逐步懂禮貌、守紀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增強學習意識,養成熱愛學習的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使他們成為有用之材,社會的棟梁。
參考文獻:
[1] 王建宏,王俊蓓.八成中學生心理都有問題[N].寧夏日報,2005-06-04(002).
[2] 俊山.現實中學生形成不良品德行為的心理素質及矯正方法.清河縣教育網.
[3] 張艷平.如何培養中學生健全的人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