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露
摘要:隨著我國農村居民進城打工的數量增多,留守兒童的群體也越來越大,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論是人身安全還是生活質量以及受教育質量都存在嚴重的問題。本文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進行闡述,分析社會保障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政策;問題分析
農村居民為了提高家庭收入,使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參與城市社會建設,而這些青壯年勞動力的子女仍留在農村,長期處于遠離父母、疏于照看的狀態,“農村留守兒童”成為這部分兒童的特定稱謂。隨著我國農村居民進城打工的數量增多,留守兒童的群體也越來越大,四川、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都有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論是人身安全還是生活質量以及受教育質量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社會保障不足成為留守兒童普遍現狀,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探索。
1.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
1.1 社會福利不足以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問題
社會福利是國家對生活困難群體提供的生活保障,留守兒童是社會福利服務對象之一,社會福利的目的是保障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保證他們在父母缺失的情況下仍然能進行正常的生活,體現在營養全面、生活條件良好等方面。但實際上,我國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仍面臨著明顯的生活困境,以山區尤為明顯。大量基本生活質量比較低,缺乏營養,且生活條件比較差;部分留守兒童需要自食其力,缺乏穩定的生活來源;據相關報道顯示,我國留守兒童中的40%左右生活在貧困線的邊緣。這意味著,社會福利并沒有有效地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
1.2 留守兒童受教育質量低
接受教育是兒童發展中的重要一項,城市兒童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為未來接受社會建設的責任做好準備,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質量相對較低。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造成了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成本過高,以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而其子女上學問題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民工的子女即使排除萬難可以在城市的學校上學,高額的費用也讓家長們望而卻步。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大多數都為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因為校舍簡陋,師資力量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教學質量甚至不如一些農村的學校。
1.3 留守兒童受社會保護不足
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得到父母有效的監管,極易產生安全隱患。由于照顧留守兒童的大多數人為長輩親屬,年齡較大,對留守兒童的照顧力不從心,監護能力非常有限,能盡自己最大努力保證留守兒童正常起居生活已實屬不易,加上農村環境不盡如人意,留守兒童自我保護能力很弱,非常容易受到拐騙、交通事故、溺水、小病拖成大病等人身傷害。
2.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的原因
2.1 社會保障制度缺失
社會保障服務是政府職能之一,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服務中重要的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能夠享受到多少社會福利,由社會保障制度決定。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規定了農村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類型以及金額,但是,對于留守兒童這部分,社會保障制度將其納入到貧困人口和未成年人當中,并不作為獨立的群體進行保護。因此,社會福利能夠給予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幫助,遠遠不能滿足這些孩子日常需要。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2.2 留守兒童教育受戶籍限制
農村留守兒童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相對低,且學校教育能夠提供給留守兒童的保護措施不足。使留守兒童跟隨父母去其打工所在城市讀書,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不良問題的根本途徑,但是,農民工家庭受到資金條件的限制,不能為留守兒童提供在城市學校就讀的條件。但是城市兒童讀書并不需要太多的教育資金,限制留守兒童進入城市學校就讀的主要原因在于戶籍限制。在我國,教育制度中招收學生的政策與戶籍制度緊密相連,農村兒童的戶口不能遷移到城市,就不能享受到城市教育資源,這是造成留守兒童教育質量低的主要原因。
2.3 社會保障立法不完善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產生了,留守兒童群體形成之初,一些社會保障問題就已經存在,雖然國家采取相關政策進行解決,但是成效并不十分顯著,一些問題隨時間積累顯得更加嚴重,情況更為復雜。這是由于,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國家只通過地方政府的行為進行管理,并沒有從統一整治的角度尋求解決對策。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因此,很多留守兒童問題解決措施,并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進行支持,使得社會保障措施的執行力度較弱。
3.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的解決策略
3.1 針對留守兒童群體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農村留守兒童是特殊群體,他們即是未成年人,也是農村人口,同時還是貧困人口。單獨從未成年人社會保障、農民社會保障或民困人口接受社會福利待遇的角度去處理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都不能全面地幫助留守兒童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應該針對留守兒童群體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這個社會群體獨立出來,按照留守兒童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單獨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制和社會福利服務的規定。例如,出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與保障措施, 使其享有與城市兒童同樣的機會與權利;針對留守兒童建立單獨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使留守兒童作為獨立的農民個體享受社保。這樣一來,農村留守兒童就能夠享受到較多的社會福利待遇,也能夠有效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
3.2 改革戶籍制度
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學校成為留守兒童成長和學習的主要空間,提高教育質量是當務之急,而阻礙留守兒童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關鍵是戶籍制度。因此,應該針對留守兒童進行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政府應制訂、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和社會權益。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 逐步打破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 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 并使其與家庭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單獨從教育角度來講,可以單獨建立使用與留守兒童入學的臨時戶籍制度,允許留守兒童在隨父母進城打工期間享有臨時的城市戶口,享受城市兒童同等的教育服務以及醫療保健服務等。在他們接受了足夠的教育離開城市之后,再取消臨時戶口,這樣一來,城市學校始終保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能力,不至于占用大量教育資源,而留守兒童也能接收到高質量的學校教育。
3.3 形成社會保護與法律保障結合的保障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問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任何社會性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有相關的法律依據,因此,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立法是當務之急,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之必須。我國相關組織和部門應對留守兒童人身安全、生活安全以及兒童發展特殊性進行詳盡的調查研究,針對其中缺乏法律支持的部分進行單獨立法,為留守兒童的生活建立起堅實的法律屏障,并且使相關的社會保障措施有法可依,一旦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服務不利,則可以追求其法律責任,進而促使對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服務執行力度提高;社會性問題得以解決的另一個要點是全社會公眾的參與,留守兒童的生活困境是全社會公民的困境,需要全民共同努力進行解決。因此,呼吁全社會對留守兒童進行特殊保護非常必要,除了城市公民廣泛進行捐贈之外,農村居民也應在鄉村政府的領導下,組成留守兒童家庭聯保組織,以家庭為單位,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生活、保護留守兒童的安全。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社會問題,只有從福利制度、戶籍制度以及社會和法律對留守兒童共同保護的角度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保護留守兒童,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許亞絨.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7(07):105-106.
[2]朱習,李蔓婷.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相關問題探析[J].管理觀察,2016(01):105-106.
[3]張海峰,王世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的策略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04):101-103.
[4]劉云涵.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政策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3):115-117.
[5]柳慧,杜柯柯.關注留守兒童加強福利保障[J].社會與公益,2015(04):106-108.
[6]董溯戰.論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法價值的社會團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105-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