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校園欺凌事件不僅會給被欺凌者帶來傷害,還會給欺凌者、學校、社會都帶來不利的影響。造成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多原因是多方的,涉及個人、法律、學校、家庭、社會等。應對校園欺凌事件,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構建校園欺凌統籌協調治理機制。
關鍵詞:校園欺凌;青少年;對策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繁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校園欺凌不僅對正常的學校秩序造成了影響,更嚴重侵犯了被欺凌者的人身權利,給其身心帶來巨大創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處理校園欺凌問題刻不容緩。
一、校園欺凌行為的危害
校園欺凌在本質上是一種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強者故意傷害弱者的行為,會對多方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1]。
首先,對于被欺凌者來說,在遭受到辱罵、毆打、嘲笑等攻擊性行為后,其心靈將會受到嚴重的傷害,產生焦慮、悲觀、恐懼、厭學等心理,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自殘、自殺等行為。還有許多欺凌行為對被欺凌者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甚至直接致其死亡,影響極其惡劣。其次,對欺凌者來說,其好斗、暴力、與人為惡的性格會直接導致其與同學關系較差,在校園中易被孤立。同時,此類學生大多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正義之心,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果不能及時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再者,對于學校來說,欺凌行為的頻繁發生會擾亂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同時激化學生矛盾,影響學校團結有愛的氛圍,危害校園安全。最后,對于社會來說,欺凌行為的日漸增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文明,形成不良社會風氣,激化社會矛盾,破壞社會和諧,給社會增加不穩定因素,危害社會安全。
二、校園欺凌問題產生的原因
1、個人因素。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與個人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就欺凌者來說,首先,他們大多性格暴躁,易沖動,自控能力較差,在與同學產生矛盾時往往不能冷靜思考,易將矛盾激化,產生不必要的沖突;其次,有些學生學習成績相對落后,存在著自卑心理,希望通過其他方式提高存在感甚至獲得同學的崇拜,他們大多選擇通過暴力欺凌的方式確立自己的威信,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成就感。對于被欺凌者來說,他們大多性格內向,孤僻,缺少朋友,在遇到欺凌問題時沒有傾訴對象,無法及時獲得同學的援助,最終成為被反復欺凌的對象。
2、法律因素。首先,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事件的法律,對校園欺凌行為做出了明確界定,并規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嚴厲打擊校園欺凌行為。相比之下,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對校園欺凌的范圍也沒有明確界定,更沒有制定相關懲戒措施,使得很多惡性欺凌事件得不到有效處理。其次,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更多的是強調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許多相關規定使得未成年欺凌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和教訓,不需要為其欺凌行為承擔相應的后果,因此未能有效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3、學校因素。首先,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校格外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其次,許多學校缺乏對校園欺凌制度性的預防、應對措施,在校園欺凌發生后沒有采取有力的解決措施,對欺凌者的懲罰和教育以及被欺凌者的保護都不到位,同時,由于欺凌事件通常發生在校園較為隱蔽的地方,比如廁所、天臺、操場,這些地方很少有保安或者教師來巡查,也缺少相應的硬件監控,為欺凌事件的發生提供了便利[2]。最后,教師對欺凌事件的事前預防和事后處理不到位。有些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并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致使這種情況最終演化為欺凌事件。同時,在欺凌事件發生后,許多教師也不能采取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出現了懲罰教育不到位或濫用體罰兩種極端,這將會導致欺凌事件的再次發生。
4、家庭因素。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導致欺凌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首先,現在大部分孩子都屬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被過度溺愛,產生唯我獨尊的感覺,受不得任何委屈,一旦與同學之間發生摩擦,就極易演變為欺凌事件。其次,許多家長的教育方式并不科學,他們極少與孩子進行溝通,在孩子犯錯誤時通常不能通過科學、耐心的方式對其進行教導,而是通過打罵等極端方式來宣泄對孩子的不滿,這會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性格粗暴,攻擊性較強。最后,由于自身素質和個人修養有限,一些家長會將許多不良習慣和嗜好暴露在孩子面前,如抽煙、酗酒、打架、賭博等,而青少年缺乏判斷能力,如果整日耳濡目染此類行為,勢必也會沾染上許多不良習慣。
5、社會因素。校園欺凌行為的產生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原因。首先,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青少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機,他們中一部分人沒有信仰,沒有追求,無所畏懼,甚至出現了道德敗壞、誠信缺失的現象,這些人極易成為校園欺凌事件的加害者。其次,不健康的網絡環境也加劇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網絡中充斥著暴力、兇殺、色情等不良內容,兒童由于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又缺乏正確的判斷力,極易受到這類不良信息的影響。同時,網絡游戲中也有許多的暴力、殺戮場景,學生如果沉迷此類游戲,就很有可能將此類場景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從而產生校園欺凌問題。
三、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對策
1、青少年應增強防范措施。首先,青少年應加強防范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在欺凌發生時,要勇敢地與家長、老師溝通,及時尋求幫助,打破沉默,避免欺凌的反復發生。其次,要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廣交朋友,改變自卑退縮的心理,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也要與人為善,學會寬容和關心他人,團結同學,互幫互助。最后,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抗挫折、抗打擊能力,在遭遇失敗或批評時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正確面對并解決問題,切勿將內心的不滿或憤怒轉移發泄到他人身上。
2、政府加強立法工作,開展普法教育。首先,應盡快加強校園欺凌立法工作,向美國、日本等國家學習,制定專項法律,彌補當前法律空白,明確界定校園欺凌的法律定義,制定專門針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辦法和懲戒措施,使校園欺凌事件有法可依,使施暴者得到應有的處罰和及時的教育。同時,政府還應協調各相關部門,切實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校園欺凌事件的打擊力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對施暴者予以懲治。最后,政府還應協同社區、學校等開展普法教育,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普及校園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使青少年懂法、守法,在遇到校園欺凌問題時也能夠運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身權益。endprint
3、學校落實主體責任,加強校園管理。首先,學校要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應通過傳統文化、禮儀教育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增強其社會責任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團結同學,互幫互助,形成和諧友善的校園氛圍。其次,學校還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同時,還可設置心理咨詢室,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避免學生因心理問題而欺凌他人或在受到欺凌時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再者,學校要營造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在學校一些容易發生欺凌的地點安裝監視攝像頭,進行重點監控,并加強巡查,以此防范并及早發現校園欺凌事件。最后,學校要提高教師應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能力,使其掌握正確的處理技巧,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疏導,在源頭上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同時,在欺凌事件發生后,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施暴者進行教育,避免其再次欺凌其他同學,也要對被欺凌者進行心理疏導,降低欺凌對其造成的心理傷害。
4、優化家庭教育環境。首先,家長應提升自身素質,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用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過度溺愛或過分苛責兩種極端,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養和行為習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友愛、善良、寬容的品質。其次,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欺凌問題,既要讓孩子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也要讓其明白欺凌他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和要承擔的責任。當欺凌發生時,家長應與孩子共同面對,要多給孩子愛、理解和保護,不要責備孩子,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甚至報復意識,導致惡性循環。最后,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密切關注孩子的動向,一旦發現異常現象,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5、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首先,大眾媒體要積極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加強反校園欺凌的宣傳,提高民眾維權意識和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觀念。其次,要加強對網絡環境的凈化,打擊非法生產、傳播不良文化的現象,降低不良文化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不利影響。同時,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構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幫助青少年在健康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總之,防范校園欺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協調行動,構建一個校園欺凌統籌協調治理機制。
參考文獻
[1] 李漢學. 校園欺凌問題檢視[J]. 當代教育論壇,2016,(05):24-30.
[2] 徐玉斌,郭艷艷. 校園欺凌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53-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