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井安
推進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的五維視角
生態安全維度。走廊由川西高原、滇西北橫斷山高山峽谷、滇西高原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區組成,既是地下和地上資源富集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生態涵養區,更是生態環境的脆弱區。推進走廊建設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觀念,以資源的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為核心驅動,全面構建綠色產業發展新體系,形成“以生態促發展、以發展保生態”良性運轉格局。
邊疆穩定維度。走廊區域歷來是中央政權與邊疆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互動的交叉結合地帶。西藏與印度等國接壤,是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也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分裂斗爭的最前沿。云南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是我國向東南亞開放的橋頭堡。四川歷來在邊疆安全和穩定中占據重要地位。推進走廊建設必須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積極構建邊疆地區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
精準扶貧維度。走廊區域覆蓋了秦巴山區、烏蒙山區、滇西邊境山區和西藏、四省藏區等多個區域,是集民族地區、地震災區、革命老區、深度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區于一體的西部最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貧困人口聚居地,脫貧難度大,脫貧任務重。推進走廊建設必須發揮其獨特資源優勢和潛力,增強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幫助貧困人口脫貧奔康。
民族團結維度。走廊區域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或族群南來北往、頻繁遷徙流動的場所,除了藏族、羌族、彝族三個主體民族外,還有回、傣、白和傈僳族等十余個民族以及眾多的支族群,是目前中國民族種類最多、支系最復雜、民族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的地區。推進走廊建設必須讓文化成為人們溝通的橋梁和情感聯系的紐帶,起到社會的“潤滑劑”“減壓閥”和“穩定器”作用。
對外開放維度。走廊涉及川、黔、滇、藏、陜、甘、青,核心區域覆蓋面積超過68萬平方公里,與“一帶一路”覆蓋范圍在地理空間上交叉重疊,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推進走廊建設必須創造更加豐富、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增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之間的文化認同及交流交往交融。
推進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的機制創新
府際協同機制。建立和完善跨區域的集溝通協調、規劃對接、技術支撐、產業分工協作等于一體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府際協同機制”,在國際、省際、族際三個層面加強交流合作,構建開放式、多層次、寬領域、網絡型的藏羌彝文化發展共同體。重點建立跨域統籌協調機制、沖突解決機制和利益平衡機制,推動形成共性和個性相得益彰、互為依托、互為基礎、融合發展的“一體多元”格局。
共建共享機制。走廊區域內各省區、各市(州)應按照“長期合作、互利共贏、統籌協調、共同推進”的原則,積極破除地域、行業壁壘,探索建立跨區域協調發展的利益分享機制,聯合共建、股份化運作跨區域的文旅項目、產業轉移、投資活動;探索建立跨區域市州協調發展的利益補償機制,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市州間補償制度和協調發展專項資金;探索建立優勢資源、發展平臺、專業人才的共建共享機制。
政府主導機制。通過政府主導,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如相關扶持政策、相關授權政策、相關激勵政策等,有序解決走廊建設中所急需的重點人才集聚、文化金融支撐、文化精品生產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等要素配置問題。積極探索政府引導企業創新機制,著力優化市場準入、交易、競爭、消費的良好環境,促進產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有序競爭。
生態涵養機制。不斷完善生態源頭保護制度、創新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和建立生態紅線保護制度。建設藏羌彝文化走廊國家公園,統籌保護、教育、游憩和富民多種功能,有力地促進走廊區域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帶動當地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平衡當地開發和保護利用之間的關系。把文化走廊建設成為實現“經濟發展落后區”逐步走向以生態紅利撬動全域發展的“生態經濟實驗區”。(責編:陳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