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偉
【摘 要】本文就高校信息化審計的價值進行總結,提出大數據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審計的優化途徑:加快信息化審計的軟實力,逐步完善信息化審計平臺系統,加強以信息為中心的內審工作體制轉變,加強信息化審計技術體系建設,積極推動信息化審計的應用力度。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 信息化建設 內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C-0094-02
作為高校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免疫系統,其內部審計工作對于查找自身薄弱環節、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內部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大數據的出現,審計工作的環境也面臨著新的變化,因此,高校審計工作必須適應這種趨勢,在原有內部審計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信息化審計管理工作。
一、高校信息化審計的價值
所謂信息化審計是將審計活動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從而達到審計管理和業務全面信息化的目的,這種審計模式與傳統審計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審計活動的全流程信息化和持續審計運作的整體化,能夠有效地將大數據審計系統、云審計平臺以及非現場審計系統有機融合起來,從而實現對海量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實時審計。因此,在高校內部審計活動中實施信息化審計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有利于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在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審計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僅促使組織內部創建了許多復雜的信息系統,審計內容更加多樣,而且對于審計工作的要求也趨于自動化和虛擬化。而高校信息化審計的研究定能為信息化審計體系建設提出建設性意見,有利于提高高校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二)有利于揭露和預防不法行為。當前社會中,利用計算機進行經濟犯罪的問題日益突出,而隨著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的生成、傳遞等發生改變,同時,信息之間的共享性將增強,信息孤島現象將逐步消除,而高校實施信息化審計將有利于更好地揭露和預防不法行為。
(三)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審計工作規劃。與獨立審計、政府審計相比,高校信息化審計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每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流程、范圍、方法等均存在著差異,內部審計規則還不夠規范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內部審計的發展,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改善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的流程和方法。
(四)有利于審計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的產生對審計方法和理論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同時,也會推動高校審計思想、技術、設備等審計現代化,在高校內部審計中引入信息化審計將有利于高校審計現代化進程的加快。
二、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審計優化途徑
大數據背景下,眾多數據和海量信息是重要的資產。高校應在總結計算機審計、非現場審計以及遠程審計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教學育人的特點,將信息化審計技術與大數據技術高度融合起來,逐步完善監測系統的指標體系,建立可擴展的審計主題數據,并以風險指標指導審計項目執行,形成靜態與動態管理、現場與遠程審計、定量與定性分析、人腦與電腦診斷相結合的機制,達到審計模型的創新性和審計重點的精準性,從而不斷提高高校審計的效率和審計能力。具體而言,高校信息化審計可采取以下優化途徑:
(一)加快信息化審計的軟實力。首先,秉持“理念立審”,積極轉變傳統審計理念。在具體實踐中,高校應將信息化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務必根據審計環境和基礎設施的變化,緊跟時代發展方向,認識到優化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樹立信息化審計是大數據背景下的必然選擇。其次,強化信息化審計規范體系建設。明確審計軟件的地位和性質,注重對審計人員資格、審計證據的收集和使用、內部審計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等方面的規范,使審計人員在信息化審計活動中做到規范化操作。再次,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信息化審計隊伍,大力引進信息技術人才,建立多專業相互融合的數據分析團隊,并深化審計培訓層級和力度。例如,高校應根據風險管理和教學要求,提出“具有三年以上基層單位經驗”的招聘底線,注重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制訂中長期員工培訓計劃,加大分片聯合審計力度,建立協同監督專家庫等。
(二)逐步完善信息化審計平臺系統。為了打破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系統墻和信息隔閡,完善信息的全流程管理,實現信息的獲取、流動、整合和利用,一是優化現有信息化審計平臺,以現有架構為基礎,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網絡承載信息形式的不同,將網絡框架與應用系統有效結合起來,實現全網架構由“辦公網”向“服務網”轉變,在B/S應用架構的基礎上,采用最新技術加大緩存技術和客戶端計算的應用,增強平臺的適應性。二是以數據為中心,進一步改造、完善數據存儲架構和遷移策略,加快建設存儲機制和適應審計實時監控的數據更新,并擴充基礎數據源,提升數據平臺的技術層次,將審計頻率高的重要元數據拼接到一張數據表中。此外,加快實時監控功能的實現,應在適應大數據快速發展下海量信息處理需要的前提下,細分審計數據的保密級別,從技術層面打通系統間的數據共享功能,實現在核心平臺中跨系統的數據跳轉和鏈接操作。
(三)加強以信息為中心的內審工作體制轉變。一是營造良好的信息化審計系統建設環境,將其作為高校發展的一種戰略,全力做好計算機網絡建設和數據庫建設,并為使審計人員在短時間內完成所需電子數據采集與數據轉換,增強數據的規范性和通用性,應建立與系統相適用的數據采集轉換接口。二是健全面向信息化的內審組織結構,使其內部審計組織架構在縱向上形成跨領域整合的審計前、中、后臺“三位一體”創新組織架構,在橫向上形成各具特質功能的審計中心組合架構。三是完善信息驅動式的審計工作模式,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內部審計的要求,高校應在全面了解、充分獲取審計信息的前提下,持續監測分析和全面風險評估分支機構和業務領域,并以此監測、評估的信息進行計劃和管理審計項目,而審計項目得出的結果又反過來驗證和提升檢測和評估的效率,從而形成以信息互動為主的良性循環機制。四是形成邏輯嚴密的審計管理模式,根據內部審計的實務標準和基本原理,將高校已經建立的監測、綜評、反饋等一系列職能有機結合起來,促使整個內部審計的運行方式在原有基礎上的升級發展,并形成新的審計生產力。同時,實施管理優先突破策略,推動全體員工將持續性審計結果綜合應用到定期風險評估中去,將信息化審計管理模式與信息化審計的階段性成果完整銜接。
(四)加強信息化審計技術體系建設。為了推動審計方法庫的固化、共享和推廣,有效解決審計系統底層數據的各類問題,應建立完善審計系統數據規劃,制定出嚴格的信息化審計方法流程圖、語言編制規則以及編碼規則,動態收集并整理出高校系統各項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將網絡審計、豐富數據挖掘技術、嵌入式審計等先進技術引入傳統審計領域,從而積極應對大數據時代信息化審計新形勢。例如,為了實時提取和報告審計信息,提高系統自動觸發報警信息,應在設計階段引入嵌入式審計技術,在開發階段嵌入審計模塊或審計子系統。
(五)積極推動信息化審計的應用力度。高校應擴大信息化審計覆蓋面,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擴大業務流程、各個領域在內的信息化硬件設備,不斷開發信息化軟件,加大審計人員在信息程度上的權限職責。同時,完善非現場審計系統,明確將非現場審計納入前審、中審和后審各個環節,起草配套高校非現場審計的規章制度、方式方法以及指導意見等,充分利用已有的數據平臺,集中現有的資源和力量,重點支持風險導向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并引入外部專家力量,開展內審非現場審計優秀案例和模型評選工作,全面提升審計人員非現場審計能力。此外,構建持續性審計模式,當前大多數高校已經建立了數據集市和數據倉庫,基于此,高校應制定連續審計制度,從審計的流程、技術、軟件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持續性審計進行規范,不斷完善審計分析性復核技術,采用密匙、網絡防火墻以及數字標簽等高端技術,加強網絡安全控制。
總之,信息化審計是大數據背景下的必然選擇。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高校信息化審計工作迎來了重大機遇,但也為當前高校內部審計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只要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提升信息化審計的軟實力,改變內審工作體制,加強信息化審計平臺和審計技術的應用,大力推動信息化審計的應用,才能使內部審計越來越深入,為高校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晏維龍,韓峰,湯二子.新常態下國家審計變革與發展[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2)
[2]孟繁瓏.國網長沙供電公司信息化審計管理優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6
【基金項目】2012年度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會計職業資格的會計技能培訓平臺建設”(GLSZ201205)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