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
【摘要】:我國的蔬菜種質資源豐富,國家種質庫中保存了蔬菜種質資源3萬多份,并且很多作物都有其野生近緣植物,這些野生近緣植物含有作物已喪失的優良基因,對作物育種有重要的價值。我國是蔬菜需求和生產的大國,蔬菜種子需求量大。自1984年以來,我國育成審定了很多蔬菜品種,主要蔬菜品種更新了3-4次,國內蔬菜種業水平在不斷提高。自種子體制改革以來,各種類型的種子企業迅速發展起來,但大多數規模較小,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育、產、銷一體化的大型蔬菜種子企業較少。在蔬菜種業全球化、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國的蔬菜種業與國外品牌蔬菜種業的競爭中明顯處于弱勢。本文具體分析了我國蔬菜種業發展的歷程、現狀、針對我國蔬菜種業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我國蔬菜種業發展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中國, 蔬菜, 種業, 現狀 ,策略
【緒論】:中國的蔬菜栽培歷史悠久,蔬菜種類種類繁多,栽培方式多樣。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經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形成了大量的特色品種。我國是許多蔬菜的發源地,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許多種質資源多引自我國。同時,我國幅員遼闊,地跨三帶 ,復雜多樣的地理生態條件,形成了豐富的種質資源。我國人口眾多,蔬菜需求量大,蔬菜生產的地位十分重要。政府對蔬菜生產非常重視,把“菜籃子工程”作為農業的重點項目來抓,不斷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蔬菜的種植面積和種植比例。特別是加入WTO以來,蔬菜也是出口創匯的主要農產品。同時,蔬菜產業是加入WTO 以來我國少數幾類具有高比較優勢 的農業產業。蔬菜生產蔬菜種子是非常重要的先決因素,因而蔬菜種業的發展也是刻不容緩的大事。蔬菜種業的發展,關系著國民的菜籃子、關系著現代農業和蔬菜種植業的發展,因而意義重大。自1984年以來,我國育成并通過審定了蔬菜品種3000個,主要蔬菜品種已更新3-4次,這些新品種加上一些地方優良品種占蔬菜種植面積的85%以上,國內種業在粉果番茄、西葫蘆、西甜瓜和青梗菜方面的育種水平 不斷提高;在甜玉米、花椰菜和辣椒方面正在縮小與國外差距,份額市場顯著提高。中國的密刺黃瓜(天津科潤、德瑞特)、大白菜(京研、德高)、甘藍(中甘系列)和西瓜(京研)等方面,優勢明顯,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尤其是密刺黃瓜和甘藍具有主導地位。自體制改革以來,個打破了國有種子公司壟斷的格局,我國的種子公司進入整合期,少數有實力的種子企業通過整合不斷發展壯大,沒有實力的則被淘汰。隨著種子法的實施,我國的蔬菜種子經營的行為逐漸規范。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的蔬菜種子產業體系已相對成熟,蔬菜種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蔬菜種子產業全球化的發展,國外的種子和種子產業也進入了中國市場。目前在我國已經注冊外資背景的種子企業有70多家。2012年中國消費的進口蔬菜種子1萬噸左右,從市場份額上看,市場占比20—25%,從市場價值來看,外資蔬菜種子企業以20%的份額,占據了50%以上的廠商環節利潤,控制了中高端種子市場。在某些作物種子上有特價權。在部分中高端蔬菜領域甚至占比40-50%,國外蔬菜種子企業的進入給我國帶來了優質的種子、先進的種子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但也給我國的蔬菜種業帶來競爭壓力和沖擊。國外的蔬菜種業由于資金雄厚,進入中國后高薪將我國種業有高新技術和有經驗的管理人員挖走已經是一種趨勢,同時也在搜取我國優質的種質資源,通過注冊商標據為己有,通過各種方式流到國外。因此如不改革舊的管理方法,搞活運行機制,發展與育、產、銷一體化的規模蔬菜種子企業,將無法參與國際化的蔬菜種業競爭。
1、 我國蔬菜種子產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蔬菜種子產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國家“九五”期間種子工程的實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1.1蔬菜優勢利用技術在蔬菜育種中的應用。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2000年末,我國主要蔬菜雜種優勢育種蓬勃發展,繼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和一代雜種的推廣應用率取得突破后,主要是十花科蔬菜以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研究。據統計,我國開展雜種優勢育種的蔬菜作物已有27種,大白菜、甘藍、花椰菜、辣椒、番茄、黃瓜、西瓜、甜瓜、西葫蘆、蘿卜、茄子等主要蔬菜的應用品種85%以上為雜種一代。十字花科自交不親和系、雄性不育系及瓜類雌性在育種的到廣泛應用。
1.2蔬菜細胞工程育種技術的應用
我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展了蔬菜組織培養、細胞培養和原生體培養研究。我國的十字花科蔬菜的小孢子培養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特別是大白菜已通過小孢子培育成了一系列品種,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目前以十字花科小孢子培養、瓜類孢子培養和甜辣椒花藥培養為代表的單倍體育種技術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化、簡約化、規模化、流程化的DH育種平臺和適應商業化育種的育種信息管理與分析系統。
1.3蔬菜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蔬菜抗病轉基因研究,到21世紀以后,我國的蔬菜分子育種技術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已經在番茄、白菜、甘藍、黃瓜等作物的育種實踐中的到越來越多的應用。2007年以來分子輔助育種選擇育種技術已逐漸成為蔬菜育種的重要手段。白菜抗根腫和病毒病、番茄抗TY病毒病、枯萎病和根結線蟲病、西葫蘆抗病毒和白粉病、黃瓜抗黑性病和枯萎病等抗病基因的分子標記已開始應用于蔬菜育種。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所開展了大規模的分子標記輔助研究,并在白菜、甘藍、番茄、甜辣椒、西瓜、西葫蘆、黃瓜等眾多蔬菜作物的分子標記方面具有很好的技術儲備。
1.4品種和蔬菜種業形式的發展。
自1984年以來,我國育成蔬菜品種約3000多個,主要蔬菜品種已更新3-4次,這些新品種加上傳統的地方優良品種,播種面積占蔬菜播種種面積的85%以上。國內種業在粉果番茄、西葫蘆、西甜瓜和青梗菜方面的育種水平不斷提高;在甜玉米、花椰菜和辣椒方面正在縮小與國外差距,份額市場顯著提高。中國的密刺黃瓜(天津科潤、德瑞特)、大白菜(京研、德高)、甘藍(中甘系列)和西瓜(京研)等方面,優勢明顯,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尤其是密刺黃瓜和甘藍具有主導地位。
我國種業在加入WTO和《種子法》實施后,開始真正進入市場化階段,打破了國有種子公司壟斷的格局。蔬菜種子企業迅速增加。我國蔬菜種子企業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一、純代理經營企業;二、貿易型營銷企業;三、生產與經營企業;四、蔬菜研究機構下屬企業;五、合作經營企業;六、育、產、銷一體化企業;七、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少數有實力的種子公司通過整合不斷壯大,沒實力的逐漸被淘汰。
2、我國蔬菜種子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我國大多數蔬菜種子企業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
隨著種子市場的放開,種子企業市場化,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種子公司、科研開發公司、及大大小小的種子店迅速增加,據統計,目前大大小小的種子店超過20萬家,其中90%的為個體戶,具有育、繁、推一體花的企業不足50家,多數種子企業育種和企業能力薄弱,更多的種子企業從事倒賣倒賣活動。2010年有2家外資蔬菜種子企業在我國的銷售額達1億元,而我國營業額超過3000萬的科研蔬菜種業不超過10家,這些企業沒有一家市場份額達到市場總量的5%,也沒有一個以蔬菜種子為主的公司上市。我國的蔬菜種子企業雖然很多,但多數規模較小,在我國蔬菜種業市場上,外資的種子占市場的高端。例如:在山東壽光市場上,每年蔬菜種子交易額大約6億,其中“洋種子”超過了60%。除此以外,國內的中資企業技術人才缺乏,高端的育種人員和管理人更缺乏。有的蔬菜種子企業連對口的大中專畢業生都沒有,高學歷的研究人員更少。大多數的蔬菜種子企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目前,我國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企業不足1.5%,大部分種子企業仍采用常規方法育種,育種周期長,效率低。作為種子企業,研發創新永遠都要投資。沒有研發創新,種子企業就沒有發展前景和長遠效益。在外資蔬菜種業中,大多都在科研創新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例如:孟山都、利馬蘭格和KWS每年都投入大筆的研發資金,招攬研發人才。利馬蘭格的研發人員占總員工的20%,其研發投入保持在銷售收入的12%左右。2012年KWS的研發人員人數達41%,其研發投入也占銷售收入比率11.6%,而在我國比較知名的三家上市種子公司隆平高科、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的研發投入的最大比重也只在5%左右,絕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不到銷售收入的1%,低于國際公認的正常線。我國大多數蔬菜種子企業自主品牌較少,品種單一,經營規模擴大不明顯。例如;天津科潤種業有限公司主營津優系列黃瓜,北京開田種苗公司以甘藍系列為主,湖南湘研種業公司主營湘研系列辣椒,這些公司大多依賴于某一品牌或某一種類,一旦市場上出現了進口的優良種子,公司效益獎受到很大影響。另外單一的品種也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例如我國的“蔬菜之鄉”的壽光,先后從以色列、美國、荷蘭引進1000多個蔬菜品種和400多項新技術。據報道,壽光市每年蔬菜種子總銷量6萬千克,80%的進口種子。先正達公司的西藍花占市場份額的20%,彩椒種子占80%,海澤拉公司的番茄種子和瑞克斯旺公司的茄子種子也占較大的份額。由此可見,我國蔬菜種子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已限制了蔬菜種子企業自身的發展,也不能滿足蔬菜種植規模的增長和蔬菜品質要求不斷提高的需要。這是我國的經濟實力和體制造成的,多年來的計劃體制下,種子科研單位靠國家撥科研經費。經費不足,在計劃體制和經濟體制轉型中發展起來的中小種子企業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也不在科研和人才上投入。因而造成了在大部分蔬菜種子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局面。
2.2種子科研與生產經營脫節
我國蔬菜種子企業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一、純代理經營企業;二、貿易型營銷企業;三、生產與經營企業;四、蔬菜研究機構下屬企業;五、合作經營企業;六、育、產、銷一體化企業;七、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我國的中小蔬菜種子雖然很多,但多數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開發人員較少,甚至沒有。就以上種子企業的幾種類型看,除四、五、六、種類型生產與科研有結合、七、屬外資型企業外,其余的幾種類型存在著生產經營與種子科研脫節的現象,一些蔬菜研究機構的下屬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一些育、產、銷一體化的企業也因資金不足,生產基地小等原因使研究出的新品種、新成果難以大規模生產推廣、物化為現實生產力。
科研與生產脫節制約了我國蔬菜種業的發展和優良蔬菜種子的生產和推廣。
2.3種子科研新品種推出慢,不能滿足現代蔬菜種植業的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蔬菜的需求越來越多,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介加WTO以后我國的蔬菜也進入國際貿易市場,對蔬菜的品質要求更高,需要不斷改良和推出新品種,我國的科研單位由于經費不足,受體制限制等原因,新品種推出較慢,因不能滿足蔬菜種植業需求。中國每年都需國外進口一定份額的蔬菜種子,大型蔬菜生產基地更是如此。許多外資蔬菜種業進入中國市場,高額出售蔬菜良種。有的零售價格是同類國產種子的3-20倍。例如瑞克斯旺的茄子2000元/帶代,海澤拉的夏日陽光番茄15元/粒,SAKATA的316胡蘿卜12000元/代。進口的種子好,但價格偏高,使我國蔬菜種植業加大了生產成本。
2.4種子企業加工設備落后,蔬菜種子商品化成度低。
蔬菜的制種、檢測和加工技術是種子質量的基本保證。其技術水平也是蔬菜種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國目前大多數種子企業制種、檢測和加工方面無論是技術還是設備都遠遠落后于跨國蔬菜種業公司的水平,可以說,蔬菜的制種、檢測和加工方面的差距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蔬菜種子產業發展的瓶頸。我國目前的制種體制表現的很不規范,制種公司的水平參差不齊,制種人員的技術素質不佳,使蔬菜種子商品化成度低。
2.5.種業流通體系不健全
在我國蔬菜在蔬菜種子的銷售中,流通渠道不暢通,流通體系不健全。好多蔬菜種子附屬于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的銷售,有的蔬菜種子甚至作為糧食作物、肥料、農藥銷售時的贈品。專門經營蔬菜種子的公司不多,好多具有優良品質的蔬菜種子研究出來后推廣不出去,或者很長時間才推廣開來。這與蔬菜種子多形式多渠道的銷售有關。有的優良蔬菜品種由于利潤小,經銷商不愿推廣,另一方面,農民需要優質的蔬菜種子卻不知去何處去買。有的農民從推銷人員手中買,有的從種子零售店買,有的從種子批發商那里買。一旦出現問題,互相推諉。說有這些情況都與蔬菜種業沒有規范的流通規則、蔬菜種子流通體系不健全有關。隨著蔬菜種植規模越來越大,不暢通的蔬菜流通體系已不適應蔬菜種植業的需求。
銷售環節銷售人員專業技術知識欠缺,也不利于優良品種的推廣和蔬菜種子企業自身的發展。好多種子企業與種子相關的職業技術人才較少,甚至沒有,對自己的產品講不清、道不不明,使購買者不敢買,有的缺少推廣的方法和推廣技巧。種子不是普通的商品,它關系種植者的收成和經濟效益,因而需要懂技術,有知識銷售人才。蔬菜種子企業的專業化程度直接影響蔬菜種子企業的效益,制約著蔬菜種業的發展
2.6蔬菜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的蔬菜種業還在初期階段。
我國的蔬菜種子企業雖然繁多,但大多數規模較小,多數是商品代售行為。“育、繁、銷”的企業較少,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眾多的種子企業中,“育、繁、銷“一體的注冊資金在3000萬元以上只有90多家,其余的中小企業資金不足,有的沒有生產基地,有的沒有科研人才,有的資金不足。據調查,種子企業的本科畢業生不足5%,其中農學類的畢業生更少,許多民營企業連專科畢業生都沒有,資金和人才的不足,使”育、繁、銷“一體化的規模蔬菜種業的形成受到限制,而進入國內的外資跨國蔬菜種子企業資金雄厚,擁有較多的技術人才和高端技術管理人才,形成了育、產、銷一體化的現代化的規模產業,使我國的蔬菜種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3、我國蔬菜種子產業發展的對策
外資種子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生產出優質的蔬菜良種,加入WTO后給中國的市場帶了沖擊。首先外資蔬菜種子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后,以其優良的品質占據了中國部分蔬菜種子市場,使給中國的蔬菜種子企業減少了市場占有份額,減少了企業利潤;并且外國蔬菜種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做后盾高薪挖取我國蔬菜種業高科技人才;外資種子企業進入國內市場,通過本土化育種,收集了我國優良的種質資源,使國內優良流失到國外;國外優良蔬菜良種的出現使我國自主的知識產權品牌面臨著挑戰。中國蔬菜種業在蔬菜種子產業世界化的背景下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才能發展強大。
3.1從政府方面看
政府應對蔬菜種子產業長遠規劃,制定有利蔬菜種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加大蔬菜科研經費的投入;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和相關法規,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本地的蔬菜種子的生產經營要嚴加管理;引導國內蔬菜種子企業合理整合,優勝劣汰;發展科研,繁育、銷售一體化的國際知名蔬菜種子企業。同時加強蔬菜種業人才的培養,為種業的發展提供人才。種質資源是育種的基礎,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保護我國的種質資源。
3.2從科研院所方面看
在我國的科研院所以往靠單純的政府投入,往往經費不足,使科研成果無法大量投入生產、在新的形勢下,科研院所應盡快加強與種子企業的聯合或加強自身結構的建設,成立較大的蔬菜種子產業集團,使科研、育種、生產成為一體,提高科研院所的市場競爭力。
3.3從種子企業來看
國內蔬菜種子企業要想發展,要想與國外蔬菜種子企業競爭,必須進行行業整合,擴大規模組建大型種業集團;吸取種業科技人才,研發自己的品牌品種,改變目前“小、全、散”的局面。有計劃有目的發展組建一批有優勢、有特色的蔬菜種業集團,使之具有與國際種業競爭的能力。
4、后記
我國蔬菜種子產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國家九五期間種子工程的實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促進了種子科研、生產、加工包裝、質量檢驗、市場流通以及種子管理體系的建立與發展,為我國種子及種子管理體系的建立與發展,為我國種子產業增強實力、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盡管如此,我國蔬菜種子產業的基礎仍很薄弱,蔬菜種子和其它作物種子一樣,在沒有守全脫離舊的計劃經濟束縛就進入了市場經濟新領域,這必然造成新舊體制交換時期的不適應。因而,目前蔬菜種子的生產基地不穩,市場流通多渠道、多環節,給蔬菜種子使用者和蔬菜種子產業發展受到影響。大的蔬菜種子集團公司未成熟,不規范的小型種子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卻不斷地涌入市場,這就必然出現不規范的種子生產和經營,假包裝、假種子事件時常發生。目前,我國現有的種子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缺少產品實力和經濟實力,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蔬菜種子產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如何迎接挑戰,發展我國蔬菜種子產業是我們每一位農業工作者和種子業者所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何其偉;我國蔬菜育種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果蘋果(2)6-9
[2]馬寶德;我國蔬菜的國際競爭力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7年
[3]龔利強;杭州市種子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戰略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4]武吉蔬菜種子生產與管理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5.5
[5]賈敬敦、劉錄祥、蔣丹平、趙紅光、盧兵友主編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6]運廣榮 我國蔬菜的沿革、現狀與發展 《中國瓜菜》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