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象海
【摘要】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我國金融市場向開放式轉變。傳統金融市場中,利率的管理機制就是統籌管理,將政權放開,不再對利率進行過多的限制,促使利率能夠向市場化轉變。在此過程中,貨幣市場中利率的變化情況會受到社會供給以及需求的影響。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利率市場化的加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商業銀行的金融制度以及產品創新、組織創新進行激發。文章針對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其關系進行詳述,希望能夠有效促進我國金融行業穩步前進。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金融創新 關系
利率市場化與金融創新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為了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就應該對利率市場化進行重視。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環節中,需要創新業務,加強各個機構間的合作交流,同時對相關制度進行改革,如此,便能夠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之間屬于辯證關系,為有效配置金融資源,需要深入探究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影響利率市場化因素
(一)貨幣政策調控機制與利率傳導問題分析
利率政策對經濟的傳導作用本質上與貨幣政策傳導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中央銀行是其主導者,能夠對國家經濟活動進行有效調控。中央銀行能夠在不同的貨幣政策上,完成國家預期的經濟目標,而傳導機制就是借助各類工具實現經濟效果的一個過程。一般情況下,中央銀行會將國家發展需求作為基礎,在發展目標的制定上保證具有針對性特點,在目標指導下對貨幣政策的深度以及方向進行確認。商業銀行以及公司企業、金融機構、個人等是貨幣政策的參與者,而每個參與者都會根據貨幣政策的不同,做出相應的回應。不同的參與者在面對貨幣政策變化時,會有不同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金融機構以及商業銀行。如果貨幣政策偏差過大,相關金融機構以及商業銀行就需要對其經營方式以及貸款數額進行調整。對于企業或者個人來說,需要對自身的經濟收入進行了解,決定是否存儲或者消費,這就是因貨幣政策變化導致的貨幣管理體系變化[1]。
(二)商業銀行利率對利率政策具有一定敏感性特點
利率市場化前,中央銀行負有統一管理商業利率的權力,在無中央銀行授權的情況下,存貸款利率是不可變動的,在此模式下,商業銀行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其無法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做出政策調整。在利率實現市場化后,中央銀行放松了對商業銀行的限制,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一定范圍內對利率數值進行調整,如此,商業銀行就能夠對資本市場動向進行掌控,同時加快資本市場發展進步[2]。
二、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之間的關聯分析
(一)利率市場化促進商業銀行金融的創新
利率向市場化轉變促使商業銀行的金融體制必須做好改變,也就是必須創新原有機制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銀行組織以及制度、產品是主要變革對象,在變革過程中,主要涉及到中央銀行基準以及存款利率貸款、債權市場、票據貼現以及同業拆借市場等五個重要利率。而后三種具有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市場決定了其實際價格。為有效實現市場化目標,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協商,從現階段利率市場化情況來看,利率市場化為根基的金融創新即將展開[3]。
利率具有較大波動性的特點,同時也會因國際經濟市場變化受到影響,除此之外,也會因人為因素受到制約。商業銀行能夠有效掌握相關利率信息,但是在利率走勢的判斷上卻不夠準確。商業銀行客戶對無法準確判斷利率變化的情況下,就會導致金融資產有受損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客戶就要要求銀行作出相應的改革調整。為使客戶要求得到滿足,商業銀行就需要對經濟市場環境變化進行了解,積極推出多樣化保值金融產品以及風險防范金融產品,在采取有效措施后,商業銀行也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占據較大優勢,從而提升自身經濟效益,占領銀行在經濟市場中的有利位置。基于此可以看出,商業銀行經營情況會直接受到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商業銀行開始積極引進債券期權、利率期權以及債券期貨等國外有效保值方式,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
(二)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促使利率市場化速度加快
在實施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在其內部業務上進行了革新,以求得利率增長點的提升。在組織、制度以及產品創新的模式下,加快了利率市場化的發展。歐美國家在對利率市場化進行改革時,會存在一定弊端,降低了商業銀行內部業務獲利空間。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金融業競爭激烈,為吸引客戶,增加資金來源,就需要提升存款利率,同時,降低貸款利率。為尋求更多發展機會,商業銀行還需要在傳統經營模式外積極拓展其他新業務。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管理模式中分業經營以及管理是主要模式。傳統業務是多數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現今經濟市場模式下,銀行的總體獲利不高。利率市場化會直接威脅到傳統經營模式,為促進經濟的有效發展,商業銀行需要對存貸款業務進行溫度,對新業務以及中間業務進行拓展創新。
因利率具有波動較大的特點,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需要對自身模式進行調整,轉變并創新信貸資金定價方式。中央銀行統一管理的情況下,利率不會出現較大的變動,在對信貸資金進行定價時,需要采取固定值方式,由此,借貸雙方都能夠對成本以及估價進行準確核算。利率市場化后,市場利率出現的較大幅度的變化,且預測較為困難,這就增加了債權人、債務人自身的風險。為有效解決此局面,可以采取浮動利率的方式進行調節,也就是在貸款期限內,利率會隨之經濟市場利率變化而變化,由此,也會導致定價方式出現一定變化。在此背景下,就能夠將債權人以及債務人的風險有效降低[5]。
三、結語
傳統資本市場中,各大銀行會因中央銀行的調配引發利率變化,尤其是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靈活性較差。在實施利率市場化以后,為了促使客戶需求得到滿足,最大化降低因利率變化產生的損失,就需要積極創新銀行金融,從而保證商業銀行能夠得到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聶召.利率市場化改革條件下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和創新方向[J].南方金融,2014,(6):21-26.
[2]羅蓉,袁碧蓉.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籌資、投資兩階段DEA模型效率測度[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2):71-77.
[3]李旦.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業發展戰略的變革[J].中國商貿,2013,(26):112-114.
[4]蔣安琪,李兆友.試論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關系[J].商場現代化,2016,(9):129-130.
[5]衛松枝.新常態下立足利率市場化探析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必要性[J].商,2015,(20):182-18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