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環
摘要: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高中階段作為重要的課程之一,教師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使其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從另一角度上說,教師應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教學設計基礎,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跟上教師思路,有效提高其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就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進行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學習興趣也是學生積極進入課堂探究活動的原始動力,因此,教師應善于在數學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到數學課堂氛圍中。教學情境導入法屬于教師的常用教學手段之一,通過創造生動的教學情境以刺激學生對于未知內容的好奇心理,從而有效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凸顯其學習主體地位。從教學情境的設置方法上看,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傳說、學科之間交互聯系以及教材聯系生活實際等多種形式進行構建。而從另一方面上看,教學情境的設置則需要教師側重教學內容本質,只有將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夠在增強課堂氣氛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性[1]。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正弦函數、余弦函數的周期性性質”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則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鐘表針端走向這一常見生活現象引入周期性“周而復始”的變化規律,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于這一概念的形象理解。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安排一個學期課程表”這一探究活動作為學生的討論話題,通過引導學生將正弦函數、余弦函數圖像的數學特征與真實生活進行緊密相連,從而極大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激發其后續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對課堂講解內容進行提前設計,盡可能地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相應的學習特點為其展開恰當的教學,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函數”相關內容時,則可以先為學生講解與函數有關的數學概念,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概念的基礎上結合教材中的典型例題再進行更深一步的講解,由淺及深,由易及難,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吸收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關內容時,則可以先對學生進行相關概念的提問,此后再引導學生以合作小組的形式相互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數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等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此情況下,學習成績稍差的學生則能在共同討論中加深對于相關數學實施的理解,而成績較好的學生又可以進一步鞏固提高已掌握的知識。
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發現部分學生學習很刻苦、在數學課堂上也十分地活躍,但是其學習成績或者說是學習效率卻往往不甚理想。造成這一現象的大部分原因在于這部分學生并沒有很好掌握好科學的學習方式,在平時的知識積累過程中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導致學習事倍功半。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則應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思維方式很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與方式。下文以預習習慣的培養為例,分析培養學習習慣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的重要意義。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對數函數”的相關知識之前,則可以為學生布置適當的預習任務,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是什么?對數函數有何種特征?對數函數與其他函數之間有哪些異同點等相關知識點。此后,再在數學課堂上為學生一一解讀教材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則可以明顯地發現自身的學習、理解誤區,從而主動發現并解決教學問題,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更能有效提高其學習有效性。
四、加強課堂實踐和互動,促進數學素養的提高
1、創建有效的課堂提問環節。對于數學的認知,大概可分為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等幾個層面。在筆者看來,在整個教學認知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理解,只有理解了內容,才能夠舉一反三,將課堂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在課堂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們了解知識,調動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在一定的外因上帶動他們一起學習和思考。所以,課堂提問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且不可或缺。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是知識的靈魂,有效的教學是能夠恰當地提出問題并且使得學生有技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有效的提問和解答相互配合得當,才能夠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為了保證教師的提問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使學生更具學習熱情,筆者認為在面對學生的提問時,應該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要善于抓住疑問點和矛盾點進行提問。其次,善于以分散點和模糊點進行提問,以便學生更好地進行區分和識別。最后,要對難點進行重點提問,使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更加有效果和層次感。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問題的數量,合理穿插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能太少,也不能過多,每個問題都要切中要害,要精準,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和規律性。
2、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一個課堂是否能夠有效地運用有限的時間完成所設定的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和諧的交流與探討。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有建立在平等的交流層面上,學會適時地傾聽和平等的交流才能夠產生思維的碰撞,互相交換和交流意見,才能夠實現最初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學習的能力和興趣。除此之外,也只有在溝通中了解學生的想法,教師的提問過程才能夠將問題更好地進行包裝,幫助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學習新的知識[2]。
五、結語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提出,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自然界的關系以及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通過認識數學學科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文化價值,讓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維能力,提高智力和發展創新能力。依靠課堂教學,關注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改進課堂教學策略是每一個數學教師需要注重的問題,這是新課程理念所滲透的。
參考文獻
[1] 霍增書.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7,(04):52-53.
[2] 殷曉群.用新課程理念優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求知導刊,2016,(03):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