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麗
摘 要: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經過三十多年的恢復重建,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由于學科內部體系混亂、研究方法缺乏科學性、對中國社會現實問題關注不夠,社會心理學在發(fā)展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文章從國內社會心理學研究現狀出發(fā),探討了當代中國社會心理學存在的問題,并對其未來走向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向;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一、國內社會心理學研究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心理學在國內取得了巨大進展。然而,社會心理學在中國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國高校心理學專業(yè)通常按照“基礎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三種專業(yè)設置;專門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人員比重也比較低[1]。從2010 年至今,國內有關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社會支持、情緒情感、性別角色、主觀幸福感、從眾行為、學習或職業(yè)倦怠、網絡成癮和壓力等。學者方文指出當前我國社會心理學科處于一種泡沫繁榮狀態(tài)[2],俞國良、韋慶旺也指出中國社會心理學不僅在心理學界中被“邊緣化”,還在中國社會結構空前轉型的社會實踐中失語。
二、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在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1.學科內部體系混亂
社會心理學存在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學家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家的社會心理學。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關注社會情境中的個人,以觀察、實驗、測量等為主要研究方法;心理社會學關注社會情境中的群體。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一直占主導地位且兩種取向的心理學之間缺乏交流,處于一種各自發(fā)展的態(tài)勢。
2.研究方法缺乏科學性
當代社會心理學家過度追求實證主義,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不同于自然現象,比如溫度,有明確的尺度可以精確測量,社會心理現象,如攻擊,其定義隨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沒有一個具體的、固定的、超越文化的經驗操作與之完全一致,更談不上精確的測量;此外,運用實驗法研究可能產生實驗者效應。
3.對社會現實問題關注不夠
社會心理學既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在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是從學習西方開始的,直到現在,也依然跟隨著西方心理學研究的腳步。學者們更多地從西方原有的學科視角出發(fā)深入研究理論,對中國社會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給予的關注卻很少。一項調查顯示,在社會心理學論文發(fā)表成果的分類上,發(fā)表成果中偏重于應用研究的約占25.6%,偏重于理論研究的約占74.4%。
三、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未來走向
1.整合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
社會心理學內部各研究取向并存的現狀給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一方面,兩取向的社會心理學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另一方面,各學科的孤立發(fā)展缺乏統一的目標,力量分散,不利于學科本身的發(fā)展。因此,不同取向的社會心理學需要進行整合,在進行自身研究的同時吸取其他取向的特點,取長補短,促進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
2.選擇科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
實證主義研究范式從心理學中脫離成哲學,其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在于在保證實驗內部效度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外部效度的問題。社會心理學者應當根據所要研究的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真正認識到定量研究不是唯一的方法,定性研究諸如檔案法、跨文化研究法等也是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好方法。
3.回歸現實問題
社會心理學的學科生命力在于其立足于社會現實問題,卻能從本國現象中歸納出具普遍性的社會心理學原理。關注現實問題,實現心理理論與社會現實的對話,社會心理學才能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迅速,新的現象和問題層出不窮,比如社會腐敗問題、網絡暴力問題等,社會心理學可以研究什么因素助長了社會腐敗,可以從哪些方面減少社會暴力等。結合社會現實展開研究,不僅會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產生推動作用,對學科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參考文獻:
[1]張 侃.心理學研究機構的人員組成和專業(yè)分布——對美國排名前五位的心理學研究機構的人員組成和專業(yè)分布的初步分析[J].心理科學,2002,25(4):461-462.
[2]方 文.社會心理學的演化:一種學科制度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01(6):126-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