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麗霞
內容摘要:以商營為基礎的美國傳媒行業中,非商業的廣播電視發端于教育廣播。這一傳播體系在大型基金會與政府有意的助推下,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市場地位,彰顯了自身的社會價值。鑒于學界對這方面研究的缺乏,本文擬通過對美國公共廣播電視體制發展脈絡的梳理,以宏觀的視角來剖析其建構的歷史演進。
關鍵詞: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共教育
美國傳媒行業是建立在私有商營的基礎上,市場主導的純商業化運作是美國媒介的主要模式。當然,20世紀前后開始盛行起來的廣播電視業也繼承了這樣的傳統。但是,在其傳媒系統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即美國的公共廣播電視。對于美國的商業傳媒研究已然多不勝數,而對于其公共傳媒的考察卻非常有限。鑒于學界對這方面研究的缺乏,本文擬通過對美國公共廣播電視體制發展脈絡的梳理,以宏觀的視角來剖析其建構的歷史演進。
一、發端于教育廣播
不同于大多數地方性的非商營廣播,出現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廣播在體制上屬于公營性質,同時在運營上保持了一定的延續性。一方面,NAEB的教育廣播從二戰前延續到戰爭結束。另一方面,社會對于商業電視的批評日益增加。兩個因素導致美國FCC將調頻FM頻率的廣播執照頒發給教育電臺,同時以調頻AM頻率為主的商業廣播無心對新頻段進行開發,而是專注于當時看起來更有潛力的電視媒體,爭相投資以求優先占據市場先導。二戰結束后,原本保留給教育電臺的頻道多少有所發展,同時也面臨新媒體——電視的進一步威脅。礙于經費的短缺,教育電臺無法申請到電視的經營執照。好在此時有基金會的援助,才使得全國性的教育頻道得以保存和延續。這一階段的公共廣播體系主要是以廣播為主,并開始向教育電視轉型與發展。
二、福特基金會助力非商業電視
1952年,福特基金會成立了全國教育電視和廣播中心,用以開發教育廣播電視節目,當然主要以電視節目為主,并在此基礎上在各方面開展了卓越的奮斗。首先,基金會資助了一系列結合電視來進行的學校教育的相關研究,旨在如何通過新的視聽媒介來促進兒童教育。而這直到促成了后來兒童電視制作公司的成立,以及備受歡迎的兒童節目《芝麻街》的出現。此外,福斯特基金會積極促成了預留教育電視頻道的政策出臺,同時還資助教育電視臺的建立,全國教育電視臺NRT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的。在FCC對電視執照執行凍結政策的期間,福特基金會積極支持教育廣播電視界對于非商業廣播電視權益的爭取,并配合非商業電視運動的開展。最終,FCC結束了長達4年之久的凍結政策,并發布了頗具意義的《第六號命令和報告》,在這一文件中,有242個非商業頻道得以保留,其中包括高頻80個,超高頻162個,為教育電視在電視領域爭取到了難得的發展空間與機會,也標志著非商業電視的誕生。
三、卡內基基金會引領發展
卡內基基金會是在教育與廣播政策方面十分具有影響力的私人基金會。其創始人卡內基認為商營廣電在信息、教育和文化上的促進十分有限,而這一系列“高尚的社會改良工作”應當由非盈利性質的組織與機構來擔當。像圖書館、博物館這類的公共機構,其秉持了服務公眾的理念和目標,有助于保證社會實力配置上的健全,使國家免于來自下層混亂的大眾運動,亦或是來自上層自私的官僚控制。知識,被視為是巨大貧富差距的橋梁,為了能更好地減輕社會不平等,大多數社會問題應當通過應用專業知識的教育來解決,而大眾媒介則是最合適的信息傳播載體。基于這樣的理念,卡內基基金會積極活動于公共空間與政治博弈中,并于1967年發布了《公共電視:行動綱領》的報告。在福特基金會的基礎上,將“教育電視”推進了一大步,甚至為其勾勒出了立法與體系建立的藍圖。它認為大眾媒體廣電能夠最大規模地對公眾進行公共啟蒙與社會教化,彌補了學校教育體制的局限;同時,大眾媒體能夠幫助公眾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時代背景;最后,大眾媒體在視聽藝術方面的形式創新,為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不斷的努力中,卡內基基金教育電視委員會促成了《1967年公共廣播(電視)法案》的制定,為公共廣播電視體制奠定了法律基礎。
四、公共體系最終的確立
20世紀60年代,有線電視與衛星電視的出現為美國的傳播環境帶來了巨大變化。1963年頒布的《超高頻UHF頻道接收法案》大大增加了非商業廣播電視的UHF頻道。早期肯尼迪總統任職時期,出于自身經驗,肯尼迪總統十分肯定電視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教育電視的改革發展。閱讀習慣逐漸改變,傳播方式也嘗試更多的調整,電視在信息生活中的介入越來越廣泛和頻繁,電視廣播與公眾的意識鏈接也越來越緊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卡內基電視委員會的特都運作機制影響了非商業電視從教育電視向更廣泛的公共電視的轉變。如上文所述,卡內基基金會很好地利用了法律手段,1967年的法案確立公共廣電的資助機制和組織方式。只是后來在國會的干涉下,公共廣播電視比較依賴政府的撥款,而組織結構上法案所建議的建立一個廣泛社會基礎的公共廣播體系,但成員的任命需要總統的許可。在法案的基礎上,一個非盈利非政府的實體機構誕生——公共廣播電視公司(CPB)。它的性質是純粹的公共性的,完全脫離于行政體制之外,并為各個公共廣播電視臺提供資金保障,以免受到權力與利益的侵擾和控制。同時,法案禁止CPB制作發行節目,經營聯網體系,這一方面則是由全國公共廣播公司NPR與公共電視公司PBS代為制作。至此,美國的公共廣播電視體系在法律的保障下,具備自身獨立的管理運作機構以及運行體制,最終確立起來。而這一境況從70年代開始得到進一步發展。隨著商業電視網的觀眾總數不斷萎縮,直至90年代,總述僅占60%左右,其壟斷地位徹底被打破,而公共廣播電視網的市場地位更為穩固,為多元化和不同意見提供了信息傳播平臺。
結語
從上述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大眾傳媒在上世紀上半葉,公共廣播電視就已經在商業環境中萌芽成長起來,并在隨后的幾十年里通過各種基金會與社會各界,以及政府的共同影響下逐漸確立了自身的體系。從美國公共廣播電視體系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這一體系是作為對商業廣播電視的補充和矯正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其自身發展并不是以取代商業廣播電視為目的,而是進行公共教育,并在日益發展的信息社會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周怡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的現狀和爭議[J] 國際新聞界 2009年第3期 p171
[2]夏倩芳 公共利益界定與廣播電視規制——以美國為例[J] 新聞與傳播研究 第12卷第1期 p54-60
[3]王國平 廣播電視業美國的運作模式研究[J] 求索 2004年第8期 p174-178
[4]張春華 傳媒體制、媒體社會責任與公共利益——基于美國廣播電視體制變遷的反思[J] 國際新聞界 2011年第3期 p58-64
[5]張春華 胡慶平 美國廣播電視體制的嬗變及誘因分析——基于經濟學革命的視角[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11年第6期 p36-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