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
摘 要:森林資源可以說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對社會的持續發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然災害是導致森林資源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病蟲害對森林生長質量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本文主要針對森林防治措施進行探討,希望能對森林資源的長遠健康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關鍵詞:森林建設;病蟲害;特點;現狀;防治措施
灌木、喬木和草本植物是森林生長植物的主要類型,其中還包括多種植物、昆蟲以及微生物等,在自然界中食物鏈呈現出一種不斷建立的趨勢,生態系統的平衡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得以保障。森林的生長建設會受到病蟲害的直接影響,為實現對上述現象的改善,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程度,不斷加強病蟲害治理與防治力度,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一、在森林生長中病蟲害的主要特點分析
1.害蟲的種類較多,破壞性嚴重
生物多樣性較為明顯是我國森林資源的顯著優勢與特征,也是導致我國病蟲害數量以及種類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我國南方地區多陰雨天氣,動植物以及害蟲在此種環境下可大量生長,而細菌在上述環境下也會加大繁殖效率,潮濕陰暗的環境對害蟲的生長極其有利。因此在害蟲大量繁殖的趨勢下樹木會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從社會工程應用角度來說,多數木材都是因為蟲洞以及腐爛現象對工程的正常使用造成影響,進而導致資源浪費現象的出現。
2.病蟲害的面積不斷的擴大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與背景之下寒冷天氣呈現出逐漸升溫的趨勢,我國的多數森林區域在此過程中開始大面積生長,其生長態勢極度茂盛,而相對的害蟲繁殖速度也在隨之增加。適宜的溫度變化對森林的生長與管理有積極的作用與影響,但森林的利用率會在病蟲害的影響下逐漸降低。在營造林面積不斷擴大的基礎上病蟲害的面積也在逐漸壯大。近些年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的干旱情況也是導致病蟲害數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同時還在進行不斷的擴散。對此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已經開始采取相對措施對病蟲害進行積極的治理,但并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病蟲害面積也沒有實現在原有基礎上的縮小,綜合而言治理狀況并不樂觀。
3.爆發性頻率增加
工作人員在實際進行森林防治管理時發現,部分害蟲的生理生命力極強,在經過一系列的防治與捕殺后還可進行大面積的存活,且會在不定期內出現大規模的爆發現象,蝗蟲以及蛾蟲就是其中之一,較難防治是其顯著特征。在長期的防治工作下部分害蟲已經出現較強的抗藥性,傳統的捕殺形式已經不能對其造成致命的傷害,而高效管理也不能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滿足。故病蟲害的頻繁發生已經對森林工程建構成了極大阻礙。
二、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1.病蟲害種類繁雜,頑固難治
我國由于國土面積遼闊,地理地貌類型各異,氣候的地域分帶明顯,自然條件復雜,因此,也形成了豐富的物種資源,其中也包括病蟲害。目前,我國的森林病蟲害種類約有8000多種,且其中經常造成嚴重危害的更是高達200多種,對我國的林木培育、植被質量、森林資源的結構形成都造成了嚴重威脅。病蟲害具有暴發性、繁衍性、可適應性等特點,能迅速對森林造成重大性破壞。
2.監測預報機制欠缺,防治手段落后
我國目前的林業監測預報機制大多數采用的是人工進行預報和監測,有的地方甚至是等到病蟲害疫情發生以后再采取相應的措施應對,而對于病蟲害的基本情況沒有基礎的掌握,從而導致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始終處于被動狀態。科技的發展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使得病蟲害的防治技術日新月異,但林業部門對于先進的科技成果尚不夠重視,依然采用傳統的防治方法,防治手段與科技的發展無法并軌,使得森林的整體質量始終無法得到質的提升。
3.防治經費短缺,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人員
我國雖然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關注,但是林業部門的資金缺口仍然巨大,在進行病蟲害的種類和特點的研究,以及利用科技手段等方面都因資金限制而使得進展緩慢。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人對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存在著偏見,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深入探究,在林木種植和培育的過程當中,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人員進行病蟲害知識的培訓和教導,使得病蟲害防治工作始終停滯不前。
三、防治森林病蟲害的主要對策措施
1.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加強轄區內森林資源病蟲害調查監測,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在病蟲害少量發生,特別是蛀干害蟲點狀發生時,要立即查明發生情況,及時進行防治,避免全林受害,以確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
2.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進防治手段
目前防治手段十分簡單,急需大力改進。一是堅持搞生態林業。在保護好現有林的基礎上,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選育多組合、多功能抗性樹種,營造混交林,改造單一林種,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措施,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增強林分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走出一條林業生產與病蟲害防治協調發展的路子。二是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規定,堅決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對硫磷、久效磷殺蟲瞇、草枯醚等劇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農藥(BT乳劑和病毒等)、動物源農藥(昆蟲信息素等)、植物性農藥(煙堿等)、礦物性農藥(波爾多液等),以減輕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
3.加強林木檢疫,嚴防危險性病蟲侵入
森林植物檢疫是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的預防性工作。根據疫工作政策性強、技術性強和涉及面廣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當前重點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強相關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強源頭管理。重點是加強產地檢疫,從外地引進的苗木必須進行產地檢疫,要有當地的檢疫證書。要加強對城鎮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集貿市場、倉儲、加工等單位及苗木、花卉等生產單位的管理,堵塞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渠道。
四、結語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國家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不懈地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于鞏固造林綠化成果,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林業部門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森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姜海軍.關于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探討[J].中國科技投資,2016(22).
[2]王遠卿.關于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5(17):100-100.endprint